投入原住民部落的科學家

吳美貌 - 耕耘原鄉有機農業之夢

作者: 星海 

Self Portrait,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Ming Chien Liang

吳美貌生長於新竹縣新豐海邊。大家族分家之後,一家九口,連分到的碗筷,都不夠全家使用。父母勤奮持家,窮困之餘,把家當工廠,田間工作暇餘,全家編炮竹維持家計,頗似阿信翻版。不過,躑躅海邊,她總是夢想 ….. 希望看看外面寬闊的世界,接觸不同的人。

她從小喜愛唸書與運動,認真求學,可是家鄉女孩的命運,就是國小畢業後,到工廠做女工。畢業當天,她同樣被遊覽車接到紡織工廠,住下之後,日夜啼哭,一心想要繼續念書。姐姐聞訊,協助說服母親,終於如願以償,成為家裏第一個上國中的孩子。入選手球校隊之後,她依然勤奮苦讀,不但靠打球加分,每學期爭取獎學金,是村子裡第一個考上新竹女中的孩子,而且南征北討參加比賽,見到「市」面,也拓展了她的視野。

高中時她選擇白天在電容器工廠上班,晚上到新竹高工讀補校,雖然想念大學,但礙於家庭環境,經濟困難,最後決定考台北工專化工系夜間補校,繼續半工半讀求學生涯,並於藥廠從事品管與檢驗工作,建立了微生物操作的基礎。畢業之後,她投入生物技術研究工作,成績斐然。

八零年代的台灣,生物科技剛剛啟蒙,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由國外引進生物科技,成立財團法人生物科技開發中心 (簡稱生技中心),吸引海內外學人投入生技產業研發。進入生技中心以後,兒時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個性,讓她在生技研究工作上一展所長,成為名符其實的研究人員。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她又繼續就讀研究所,成為家族裡第一個碩士,這是她小時候想都不敢想的願望!

Mountain in Taiwan,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Ming Chien Liang

一個承諾 因緣際會 

2001 年,桃芝颱風造成全臺 111人死亡,103人失蹤,農林漁牧業損失逾 77 億!兩位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受災區的阿美族傳教士,為了尋找族人的出路,輾轉來到生技中心尋求協助。當時她四十歲,剛結束癌症療程,主管顧及她的健康狀況,就讓她接下這個試驗性的外勤工作,希望她暫時放下研究室的壓力,四處走走看看,有益身心恢復,她因此投入原住民部落災後重建與陪伴工作。

但有機耕作需要的經費來源遲遲沒有著落,答應牧者的陪伴工作卻不能停止,她每兩週跑一趟花蓮從事有機耕作相關訓練,差旅費用自掏腰包。2003 年年底,她終於媒合到有機耕作地塊的土壤、水質檢測經費,正式以生技中心名義,輔導部落有機耕作,可以名正言順,應用所學。想不到,她從此與部落結緣,成了「部落媽媽」,迄今 20 年,日以繼夜,從未停止對部落的關懷與付出。

早期,部落習慣在山區採用刀耕火種方式耕作,悶燒的溫度足以把地表上的蟲害適度管控,刀耕後的植物餘燼,還可當作肥料,改良土壤;除非動物來搗亂,否則,不求單位產量、收穫,確實是個獲得糧食的好方法,換得一家溫飽絕對有餘。然而,時至今日,單純的一日三餐,已經是現代人的奢求!出入搭車、孩子上學、各種家用…已不再是刀耕火種的年代了!

兩位牧者找上生技中心,無非想要讓他們的族人脫貧,希望透過新型態的耕作模式,改善族人的生活和健康條件。她輔導原住民捨棄化學肥料與農藥,運用當地天然資材,如玉米梗、稻殼、牛糞、牛奶等,透過微生物的醱酵加速分解,自製有機堆肥或液態肥料;又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使用對治植物病害的材料,讓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夠對抗有害病菌。有些植物,如含植物鹼的苦茶粕,是天然的殺蟲劑,含有豐富皂素的無患子,可做為乳化劑,或天然界面活性劑,應用在調製生物防治用的製劑上。她學習因應不同種類作物,調配各式劑量與比例,輔導部落居民提昇田間健康管理技能,設法保護耕地;並指導利用現有作物,配合不同植物特性與地理條件,比如木本科作物,可以當爬藤類的架子,如此架構生活所需,有作就有收穫,不管是什麼樣的旱田,都難不了她。

這樣的生態夢田,不但可以減少人為破壞,維護水土保持,讓農友在健康的環境中耕作,人們還可食用安全的蔬果,落實健康的核心理念。如此運用自然素材栽培的蔬果,根部與葉片從大自然吸收了各種微量元素,口感與氣味自然與溫室栽培的有機蔬菜大大不同。

她希望每一個從事友善耕作的原住民朋友,都是一顆種子,可以將這套農業管理知識,複製到其他部落,並且一代傳一代。

為了落實部落陪伴,她深深知道,溝通是必要與必然的關鍵。因此,她設法在每一個陪伴部落,培植一位蹲點夥伴,負責協調、溝通、執行友善耕作的各項任務,從而延伸到部落文化的連結,深入紮根在每一個部落裡。

Store at the Tribe Village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此外,為了讓部落農產進入有機市場,她還積極輔導部落進行有機認證。比如當初她承諾花蓮縣富里鄉達蘭埠部落的牧師,讓金針花轉型成為有機,但礙於台灣有機農業法規對土地所有權及租約的限制,無法申請台灣的有機認證。困境逼急,靈機一動,她轉而向花蓮縣政府主管原住民事務的原住民行政處求救,獲得當時處長的認同,提撥小額經費申請國際有機認證。她與部落全體上下一心,找回流失已久的「換工精神」,2008年終於通過瑞士生態市場研究所 IMO有機轉型認證,隔年獲得IMO有機認證,是國內原住民有機農產品的國際證書首例,令人跌破眼鏡。那時大家才知道,花蓮一隅,竟有這麼一個被台灣遺忘的達蘭埠部落,而且因為連電力都沒有,自稱「黑暗部落」。

夢田成真,有機耕種成功了, 但產量暴增,若不尋找行銷管道,供需失衡,只求飽足的原住民,極易失去生產意願。為此,她私下籌資,於 2004 年開設有機生活館。2006 年,為了設法消化十二個部落生產的大量蔬果,她私下邀約任職新竹縣偏鄉國小校長的姊姊、姊夫一起幫忙,從新竹地區開始推廣校園有機餐,從開始的兩、三所、到後來與九所小學合作,與學校老師一起撰寫「校園有機日」教案,讓飲食與教育合為一體。她還花了兩年,隔週到台東「孩子的書屋」培育友善耕作團隊,又積極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小小神農氏」、台灣好基金會「神農計畫」等食農教育推廣活動,將推動校園有機日的經驗,移轉到台北都會區,種種努力與實踐不勝枚舉。

Spices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https://www.taiwanorigin.com.tw/

除了販賣蔬果、推廣校園有機日,原鄉的物產還是源源不絕…合作夥伴已無法負荷單純的新鮮去化工作,乃於2011 年創建「台灣原味」品牌 taiwanorigin.com.tw,協助農產品加工開發與製作,並積極參與農展、文化展…..推廣以生態保育、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為前提的健康美味產品, 例如台灣原產月桃、肉桂、刺蔥…等香料,山產鹽膚木果實鹽等佐料,果乾,茶,蜜、調配有機農產果實與香料的蛋糕禮盒,搭配山鹽的牛軋糖…等。

Nougat developed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https://www.taiwanorigin.com.tw/

從一個承諾開始,不是生意人的她,埋頭苦幹,磕磕碰碰,風雨飄搖…可是,她始終執著以往,創意無盡,能把洛神花從引不起農友興趣的中藥範疇,搖身一變,成為健康的蜜漬洛神、洛神花圈圈 …..  在2017年在一場客家文化博覽會中,與設計師團隊共同醞釀42款醃漬豆腐乳,驚艷呈現芳香花草、蕈菇、果乾等組合風味;甚至親自為一包包不起眼的梅干菜包裝題字、畫畫 。

Croissants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最近與朋友靈感激盪,與2010年法國世界盃麵包大賽個人金牌得主吳寶春大師合作,,使用來自東(刺蔥鹽)、西(旬鹽花)、南(手採珊瑚礁片鹽),及中央山脈的鹽膚木植物鹽,出現了「環抱台灣,有山有海,有台灣的愛」的「台灣風土鹽可頌」,精彩呈現七種口味,可愛又可口!

Saltwood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為了讓自己傳遞的有機耕作知識能夠更加落實與實用,她甚至在桃園縣復興鄉、台北縣烏來鄉等,前後開闢兩個實體教學農場,除了提供有興趣學習友善耕作的愛好者學習之外,主要是希望全程體現各種作物的田間健康管理技能,同時也充實自我,以因應越來越機靈的部落農友們。

Store front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https://www.taiwanorigin.com.tw/

社區經營

部落裡年青人多半在外地謀生,農田只有靠老人維護,如果每個部落都能以自己的物產和多元生態環境,從上游到下游創造自己的產業鏈,年輕人就有機會返回部落。所以有機耕種的下一步,就是進行社區總體營造與經營。

Dinner Feast,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Ming Chien Liang

她目前正在嘗試開發部落,成為深度旅遊的景點,但必須完全保持原汁原味,維持原有建築特色與原住民文化,不受商業化景區改變,比如用傳統柴火烹調,色香味俱足的山珍海味大餐,擱置於巧妙編織成盤的棕櫚或麵包樹葉上,精緻到令人驚嘆的地步,一點也不原始,卻有原始天然,生機健康,新鮮無污染的純淨!倘若再配合花蓮沿海如石梯坪、半面山、秀姑巒溪的天然美景、礁岩生態,加上潛水、獨木舟….. 等活動,可串連成各色各樣,令人嚮往的東岸體驗。

Beach of the East Coast in Taiwan,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Ming Chien Liang

又如今年二、三月,她在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舉辦一個跨族群的文化體驗活動,就是阿美族竹筏與愛斯基摩傳統獨木舟的技術交流與製作。大家先上山就地取材,按比例縮小尺寸製作模型舟,然後才開始實體製作。處處都得用心,謹慎測量,否則一不小心就得重鋸重來,或船身傾斜…..

Canoes designed by Aboriginals in East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她還發現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婦女們,喜愛用不同的花材,在不同季節,編織花環與佈景。何不鼓勵部落進一步運用傳統藥草,發展藥草療癒課程,積極投入森林產業,發展身、心、靈體驗計劃,拓展生態旅遊。至於部落文化溯源,及小米豐收祭典紀錄等等,都可深度發展每一個部落的產業,並傳承核心文化。

Healing Bed in Forest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部落文化傳承

以台東達魯馬克部落為例,小米本來並非集約耕種,在原始狩獵文化中只為生活所需。不過,小米與部落生活文化息息相關,舉凡生老病死、祭典儀式,小米都是神聖象徵、不可或缺的精神作物。

在口傳文化中,占卜是很重要的一環。小米耕種之前,往往須經耆老夢占,再依循夢示方向擇地而耕。鳥占則因鳥類在原始多神的信仰裡,如同祖靈,樹靈,性亦屬靈,因此許多地方長老,能聞鳥音占卜。

不同部落有不同信仰,雖然目前已有許多部落教會,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但是,傳統祭典儀式,目前還是維持舊有模式。

她身為科學家,也喜歡繪畫,有濃厚的藝術涵養與浪漫情懷。深入部落經年,她深受部落文化、慶典難以訴諸文字的感動。傾聽耆老訴說部落歷史的種種,內心澎拜不已,又有了為部落留下完整紀錄的念頭。就是那即知即行,堅持以往的個性,一部關於小米文化的紀錄片「傳承」即將於 2020 年底誕生; 目前,也在籌劃此紀錄片參加國際影展 。

Beach cleanup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從農田到海洋——從生機農業到海洋保育

花蓮豐濱是台灣東岸熱帶魚最北邊的家,地處亞熱帶海域,由於水溫和礁岩地質等特殊條件,成為海藻、魚、蝦、貝類生長的天堂,因此受到許多生態保育人士關注,她期待能夠盡早想出對策,以維護近海生態永續。

巧遇深愛海洋的年輕潛水女教練 Candy,在台灣東岸沿海的潛水過程中,發現珊瑚礁岩有白化現象。究其原因,是受到台灣東岸沿海環境污染、人為破壞所致。有了新想像,她偕同Candy等夥伴,與沿海部落宣導有機農耕之外,也定期舉辦淨海淨灘活動,儘可能維護近海環境生態,或者至少減緩污染、惡化。「我們無法改變由不同已受污染海域過來洋流、和整個地球空汙造成的影響,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

Art design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她還積極參與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擘劃的「里山倡議-森川里海-願景工程」,串連好幾個東岸的部落一起,陪伴夾在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擁有坡地梯田的部落,期待不久將來,周邊森林、河川、里山到里海回復生態平衡,蟲魚鳥獸皆大歡喜。以坐落於花蓮壽豐鄉雅美族的復興部落為例,目前皆已改為有機耕種。筆者去年很幸運能走訪體驗這片沒有污染的山林寶地。在這片夢田裡,種植著稻米、木藍、油菊、蘿蔔、香草等,孕育在背山面海的輕靈山嵐與芳香空氣中,簡直就是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

Rice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另外,我從來想像不到的,是稻米水田,竟然可以延伸到海浪邊緣:石梯坪的「海稻米」,就這樣在海岸階梯上得到復育。這些作物享受來自海岸山脈的水源滋潤和海風的吹拂,風味特別芳香甘甜。

Rice Field by Anne Wu, Biologist, Entrepreneur, Taiwan
Courtesy: Anne Wu

那心胸寬闊的嬌小女子

這些年看似嬌小柔弱吳美貌,南北奔波,兵來將擋,生活步調緊湊,承擔、策劃、跑腿、落實,除了從事友善農耕、撰寫企劃、申請經費、設計新產品,就是凌晨衝上第一班地鐵趕火車到花蓮、台東,與原住民並肩耕田,如此推動生態產業,從部落社區發展,到貢獻社區組織、文化保育、生態復育;從農田到山林、山林到海洋;從台北、桃園、新竹開展到花蓮、台東等不同縣市,深耕31個部落,又不時救急整治,比如將颱風肆虐後的百香果園,變得果實累累,花草生姿的天堂!

筆者認為她做的事情意義非僅於此。我們的地球暖化與污染,實在是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人人滿口環保,自己的享受卻不能打折,也似乎無能為力。她的科技能力,應以在大企業謀得高薪職業,卻選擇協助一向被忽略的部落,一點一滴建立生機無毒的淨土,這是地球現在最迫切需要的。衷心感謝她默默為地球,為人類未來付出的一切,她卻回答「我能力有限,默默做就好。」

一介女子如此闖入原始山林,接觸語言文化迥異的原住民,難道不曾有害怕的時候?她想了半天…「我害怕經驗不夠,因此都不敢承諾什麼…凡事想好放在心上,真正做了…再說!」真的不會害怕嗎?「台灣的部落原住民心地善良, 雖然也有比較好戰的。不過,現在這一切,不正是因為20年前,花蓮兩位牧者到研究室求助才開始的? 」

付出一切,投入有機農業,生態保育,謙沖的她卻覺收穫滿滿:不但落實生物科技理論,得以教學相長,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和技能,更可讓原鄉農夫,回復傳統技能的信心。

因緣所致,一個契機,竟能沒有後台靠山,仍照拂部落,回饋社會,紮根教育,維護生態多元,贏得許多摯友與敬佩,處處逢源。離開大單位的工作,生活依然艱辛。而如此一夫當關,不計成敗,執著以往,紮實打拼,不以一己利益為前提的…竟是眼前如此嬌小的女性!

她有那艱苦卓絕的心志,助人拔苦的慈悲,因此,困頓似乎總能轉成希望。看來,一切都是契機,讓她圓夢範圍得以延展,造福更寬闊的世界。

     ——星海稿於 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