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灵之轮的谜团:古代天文台还是别有玄机?
戈兰高地,旷野茫茫,一座古老的巨石建筑静静矗立,仿佛诉说着远古的秘密。它就是“幽灵之轮”(Rujm el-Hiri),巨石环环相扣,构成完美的同心圆,宛如鬼斧神工。千百年来,这座史前遗迹的建造者和用途一直是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和好奇的目光。
如今,特拉维夫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与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的考古学家通过创新合作揭开了这处神秘遗址的面纱。这项发表于《遥感》期刊的研究成果不仅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该建筑用途的认知,还揭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相——这座建筑在数千年来一直在我们脚下缓慢移动。
“幽灵之轮”究竟是史前天文观测台,抑或蕴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奥秘?让我们跟随特拉维夫大学地球物理系的首席研究员列夫·埃佩尔鲍姆教授(Prof. Lev Eppelbaum)的脚步,一同探寻“幽灵之轮”背后的真相!

考古宝库
以色列的考古景观宛如一部浩瀚的人类历史编年史。拥有3万个已记录的遗址,并且可能还有同样数量的遗址掩藏在现代建筑之下,以色列堪称世界上每平方英里考古宝藏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加利利海以东地区尤为引人入胜,“幽灵之轮”——这座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巨石环——便矗立于此,宛若史前人类文明成就的无声见证。
意外发现
然而,尽管该地区考古资源丰富,以色列北部的遥感考古研究却十分有限。”这令人难以置信,”已发表460余篇论文(其中92篇专注于考古勘探)的埃佩尔鲍姆教授说。他的文献综述显示,此前仅有一篇论文研究过该地区的考古遥感应用。这一发现促使他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联合地球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专业知识,最终成功揭开了“幽灵之轮”的神秘面纱。
革命性技术与方法整合
为了对这座遗迹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600多张在不同条件和角度下拍摄的卫星图像,并通过先进的滤波处理揭示常规观测无法识别的特征。在地面调查方面,团队采用了高精度磁测、探地雷达 (GPR) 和电阻率层析成像 (ERT) 等技术。 通过信息论的方法对这些技术进行解读,研究人员得以构建出遗址及其周边地下结构的精确三维可视化模型。 这种遥感和地球物理数据的整合不仅为 “幽灵之轮”的同心圆环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揭示了更广阔区域内隐藏的各种考古要素。

大地移动:惊人发现
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4000至4500年间,整个建筑群逐渐逆时针旋转,位置偏移了约30至35米。这一结论基于GPS测量、古地磁记录和卫星重力测量等多组数据。研究表明,”幽灵之轮”位于活跃的地质构造带上,持续受到地壳运动影响。这一发现质疑了该遗址作为天文观测台的传统说法,因为地质移动会破坏其与天体的精确对齐。
地磁分析与构造重建
关于“幽灵之轮”如何发生位移的深入理解,源于对构造学、地磁学和结构模型的综合研究。科学家们已经确认,在东地中海区域下方存在一个大规模逆时针旋转的地球动力学结构,并通过十五条独立的证据链验证了这一结论。这些证据链包括古地磁分析、卫星与地面(海洋)重力数据、大地水准面异常等值线、古生物地理信息以及其他与构造结构相关的研究。
综合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底层板块以每年约8到15毫米的速度逐渐逆时针移动。由于“幽灵之轮”正处于这一旋转区域内,其位置也随下方地层的移动而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对依赖长期位置稳定性进行解释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被发现的奇观景观
在“幽灵之轮”神秘的石圈之下,先进的成像和地球物理技术揭示了一片隐藏的景观。 一个庞大的古代河道网络,可能兼具灌溉和防御功能,纵横交错,宛如失落文明的动脉。 散布其中的小型水库,每个可容纳两到四米深的水,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成为维系生命的重要保障。这些发现表明,史前居民运用了复杂的资源管理策略,展现了一个超越遗址本身的繁荣社区。正如奥尔加·卡巴罗娃博士(Dr. Olga Khabarova)所言:“每一项发现都是拼图中的一块碎片,帮助我们不仅了解遗址的用途,更了解整个文明如何在此地生活与繁荣。” “幽灵之轮”不再是一座孤立的纪念碑,而是一个更大规模古代工程体系的核心,生动再现了人类卓越的智慧与顽强的韧性。

跨越地域的启示
在戈兰高地获得的经验具有超越以色列疆域的潜在价值。埃佩尔鲍姆教授认为,用于分析“幽灵之轮”的多维研究策略可以应用于其他古代遗迹,例如吉萨金字塔或世界各地的巨石遗址。 如果这些著名的地标也受到类似的构造影响,那么对其建造、排列和用途的解释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这种可能性凸显了地质学和地磁学在全球遗产研究中的重要性,将传统上相对孤立的领域联系起来。
古代历史的未来
考古团队的后续研究计划将整合三种先进的探测手段:
– 遥感分析: 运用卫星图像等遥感数据,从宏观层面识别遗址的新特征。
– 地表地球物理调查: 采用探地雷达、高精度磁测等地球物理方法,对遗址进行精细化探测,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 考古发掘: 基于遥感分析和地球物理调查的结果,开展针对性的考古发掘,以期发现更多实物证据。
此综合研究策略预期将揭示更多关于“幽灵之轮”的未解之谜,为深入理解这一神秘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重要依据。
重新思考古代遗址
埃佩尔鲍姆教授表示,新发现正在改变对”幽灵之轮”的传统认知。遗址中缺乏日常生活用品如陶器,但其精心设计的同心圆结构和配套设施表明这是一个多功能场所,兼具实用和文化价值。新发现的地质旋转现象也说明,遗址的原始设计和方位可能已因地壳移动而改变。
结论:过去与未来相遇
“幽灵之轮”的缓慢旋转表明古迹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地质变迁的见证者。这一发现不仅推翻了其作为史前天文台的假说,更展示了远古人类对复杂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遥感和地球物理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而随着研究深入,这座神秘建筑或将揭示更多关于人类智慧与地球力量相互作用的奥秘。
参考文献选录
Eppelbaum, L.V. (2010). Archaeological geophysics in Israe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24, 45-68.
Eppelbaum, L.V., et al. (2021). Giant quasi-ring mantle structure in the African-Arabian junction: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geological-geophysical data integration. Geotectonics, 55(1), 67-93.
Eppelbaum, L.V., Katz, Y.I., & Ben-Avraham, Z. (2024). The reasons for enormous accumulation of the geodynamic tension in Eastern Turkey: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Geology Geophysics and Earth Science, 2(2),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