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Dickinson’s manuscript of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Pinterest]

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艾彌麗 . 狄金遜 (1830-1886)

作者: Peter Kalnin, 翻譯: 星海

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艾彌麗 . 狄金遜 (1830-1886)

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
他體貼地為我停佇
馬車上只有我倆
以及永恆

緩緩前行——深知何需倉促
我也只能
放下俗務,拋卻閒情
因他如此殷切

我們行經校園,孩童嬉鬧
下課之時 —牽手成圈(註1)
行經田野,麥熟凝望
行經 —夕陽西沈

亦或夕陽行經我們,飄逝而去?
露滴顫曳,冷冽寒逼
而我長裙薄如蟬翼,輕若蛛絲
面紗唯絲

馬車暫停,眼前一舍
如地微湧
屋頂難辨
飛檐入地

曾幾何時,百年已逝
卻似一日未盡
回首當初雖度—馬首
終究迎向永恆
(摘自『艾彌麗 . 狄金遜詩集』,魯道夫 . 富蘭克林編輯,麻州劍橋哈佛大學1998年出版)

美國女詩人艾彌麗 . 狄金遜於一八八六年辭世於麻州安赫斯特鎮,至今已過一百三十三年,但她似乎詩魂不散,令人耿耿於懷,琢磨不已。她問題詭異,令人難受,不是關於生命、死亡,就是「我們」死時會怎樣?她不曾在詩裡提供確切的答案,只有一連串的「也許」:也許是無止無盡的永生?亦或是無止無盡的永遠消失?縱然死心塌地追問也必無解。不過,雖然她留給讀者的疑竇總是超過肯定,我們可以在狄金遜的思惟世界中,尋得一些慰藉,畢竟,許多人都已和這些問題糾結了一生。

此詩以溫柔輕鬆的步調開始,模擬路上的馬蹄聲,那在十九世紀是尋常不過的景象。我們身處汽車、火車、飛機的世界,恐怕難以體會。因此,我們必須讓時光倒流,回到狄金遜寫作的時空, 才能見其所見。她描寫一趟與擬人化「永恆」悠閒同乘的馬車之旅。他們經過一個學校,看到許多學童,又經過一個穀粒成熟,飽滿豐盈的田園,兩者皆暗示生命的成長階段,從孩童到成年,到屈從死亡的「收成」,最後來到「如地微湧」的一個「房子」,或冰冷的墳塚,而她卻僅著難以禦寒薄如蟬翼的衣裳、蕾絲面紗,成為「「永恆」的新娘。

最後四句暗示前往墳地的馬車之旅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時間既已無止無盡,也就毫無意義。全詩語調平和,接納了生命的終結。

狄金蓀是否真能積極面對辭世之後的永生?於此詩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她在一封致阿比亞. 盧特的書信中,暗示死亡「於如是永無止境的存在而言,實為解脫。」
[https://poets.org/poem/because-i-could-not-stop-death-479].

我覺得狄金蓀的觀念,比較接近佛教的涅槃思想,而非基督教的救贖與永生。從她的觀點看來,「苦(梵語 dukkha)」,或「不滿足感」,在我們離開這個物質世界之後依然持續。只有直接了悟存在與不存在的本質,才能斷除這些執著。唯有放下對這個世界的執著,才能自在喜樂,歡然迎接生與死。唯有忘卻生之慾望,我們才真正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