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天之间:巴林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木构见证
当各国在世界博览会的舞台上竞相展示尖端科技的奇观时,巴林王国却选择了一条回溯本源的路径。它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献上的国家馆,是一场以木为语的静谧革命。这座建筑,以其温润的材质与隽永的形态,低声诉说着传承、匠艺与可持续的未来展望,宛如一曲跨越时光的颂歌。
记忆的建筑
矗立于大阪煜煜生辉的海岸线旁,这座名为“连接之海”的巴林展馆高17米,体量贯穿四层。其轮廓巧妙地呼应着一艘蓄势待发的传统独桅帆船(Dhow)的形态——那是古代连接东阿拉伯与东非,承载着货物、文化与思想交流的海上信使。由享誉国际的黎巴嫩建筑师莉娜·戈特梅(Lina Ghotmeh)执笔设计,这座建筑深潜于巴林的航海精神,提炼其精髓,并非进行简单的形态复制,而是借助木材的韵律、结构的节奏以及航行意象的诗意交织,去唤醒那份深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记忆。

跨越时空的对话
“巴林展馆可以说是献给独桅帆船的一首颂歌,这种船只已深深融入了巴林王国作为文化交融枢纽的身份认同,”戈特梅在访谈中阐释道。“建筑语言捕捉并提炼了独桅帆船的灵魂——那手工打造的木质骨架,那扬帆远航的意象——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触动心灵、指向远方的当代形式。” 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每位访客步入一个独特空间,在这里,历史静静地呼吸,而创新則在细节中低语交融。

技艺的回响:古老智慧的当代表达
展馆的建造工艺本身即是一场对话。约三千件未经现代胶合剂处理的日本雪松木构件,凭借精妙绝伦的榫卯技艺巧妙交织,这不仅是对传承数世纪木作工艺的致敬,更是针对当代需求的精准提炼。木构框架沿着展馆侧面规律延展,宛如海浪带来的浮木,富有韵律;而前立面则覆盖着一层半透明薄膜,其优雅形态如同扬起的船帆,呼应着独桅帆船乘风破浪的悠远记忆。
来自巴黎、莉娜·戈特梅建筑事务所(Lina Ghotmeh — Architecture)的创始人戈特梅,为展馆精心设计了一道弧形屋顶,中部低缓,两端扬起,巧妙地构建起巴林的航海遗产与日本木工传统之间的视觉桥梁。“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巴林展馆总专员谢赫·哈利法·本·艾哈迈德(Shaikh Khalifa bin Ahmed)殿下精辟地指出。“它连接着巴林与日本,陆地与海洋,以及传统的智慧与面向未来的承诺。”
展馆的结构自身便在叙事。访客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一艘正在建造的船体内部——既提供庇护,又保持开放,其通透的设计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手工木作与现代工程技术的融合,不仅满足了严苛的建筑与环境标准,更体现了人类匠心与自然节律的和谐共鸣。

生生不息:可持续的核心哲学
超越形式上的优雅,展馆真正的革新力量深植于其生态理念。它摒弃了厚重的混凝土基础,选择以最少的支撑轻盈地立于大地之上。被动式冷却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中央大厅宛如一座巧妙的烟囱,引导热空气上升并排出,引入海风般的自然清凉。“可持续性理念渗透在展馆的设计、材料选择及建造方法的每一个环节,”戈特梅解释道。“它的目标是成为循环经济与低环境影响建筑的一个范例。”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座展馆从诞生之初就为“重生”做好了准备。每一个标准化的木构件都可以在展后被无损拆卸,预备在2025年10月世博会落幕后,重新进入日本本地市场进行再利用。这份对循环利用的郑重承诺,将可持续性从一项技术指标提升为一种贯穿始终的哲学基石,为全球建筑界带来启示-其原则已在东京至迪拜的多个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引发热议。对中国读者而言,这与马岩松等建筑师所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遥相呼应,同样致力于融合现代创新与对自然的深切敬畏。

五感之诗:沉浸式的文化旅程
步入展馆,即开启一场调动所有感官的朝圣之旅。光线穿过格栅状的立面,倾泻入贯穿四层的中央中庭,中庭顶部设有天窗,引入天光,柔和的光线如同月华般洒落,营造出静谧而神圣的氛围。环绕中庭的宽大膜结构墙体散发出空灵的光晕,仿佛传统独桅帆船的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些材料让人联想到传统独桅帆船的轻盈质感,它们柔和地过滤光线,创造出宁静平和的氛围,”戈特梅注解道。“同时,它们也有助于被动式气候调节,让展馆能够自由‘呼吸’。”
由巴林文化与古迹管理局精心策划的展览,与Shepherd Studio、气味艺术家Sissel Tolaas、声音艺术家哈桑·胡贾里(Hassan Hujairi)、La Méduse等多方合作,围绕贸易、匠艺、珍珠采集以及生态等主题展开,力求触动参观者的五种感官。访客或许能嗅到受珍珠采集启发的、带着淡淡咸涩的海洋气息,或许能听到来自巴林海岸线的悠远音景,每一个展厅都是关于坚韧与连接的故事篇章。“海洋塑造了巴林的灵魂,这一点与同为岛国的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共鸣,”展馆副总专员诺拉·阿尔·萨耶赫·霍尔特罗普(Noura Al Sayeh Holtrop)表示。“我们的展馆正是为了颂扬这种共通的精神联结。”
中庭两侧,咖啡厅与礼品店分立,其开口设计亦是为了引入光线与促进通风。一座宏伟的中央楼梯盘旋而上,通往环绕中庭的一、二层展览空间,为访客提供了沉思与探索的片刻。感官体验的丰富性——光影在木材上跳跃,空气在空间中低语,艺术品发出无声的回响——使得这座展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场鲜活、流动的体验。

理念的延伸:超越建筑本身
展馆设计理念的连贯性延伸至每一个细节。咖啡厅由屡获殊荣的主厨塔拉·巴什米(Tala Bashmi)主理,其季节性菜单巧妙融合了巴林的独特风味与日本当地食材,仿佛是展馆核心理念的一场味觉演绎。工作人员身着的制服由巴林设计师卢尔瓦·阿尔·阿明(Lulwa Al Amin)独家设计,其海岸主题图案与展馆的航海精神相互呼应。由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支持打造的商务楼层,则展示了王国作为全球经济枢纽的战略地位——这是对其悠久贸易中心历史的现代诠释与回响。

重塑语境:建筑作为文化对话
巴林展馆的卓尔不群之处,在于其对世博会建筑角色的重新定义。它远非一座转瞬即逝的奇观,而是如戈特梅所言,一个“由海洋、人民及其与世界的对话所塑造的、活生生的表达”。著名建筑摄影师伊万·班(Iwan Baan)的镜头精准捕捉了这一精髓——展馆如船帆般的立面在大阪的暮色中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宛如一座低调而优雅的灯塔。“世博会的建筑应当邀请访客沉浸于一种叙事之中,建筑本身即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戈特梅断言。“它必须与其所承载的展览主题产生共鸣,创造出一个空间,让人们能够连接其所代表的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性议题。”
巴林展馆以其静默的力量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一个日益被数字虚拟现实所主导的世界里,它呈现了一种“真实之物”——一座能够全面调动感官的建筑,它既向传统致敬,也拥抱创新,并揭示了古老智慧如何能够指引我们走向可持续的未来。随着2025年大阪世博会持续至10月,预计将迎来约2800万访客,巴林展馆以其深思熟虑的姿态,在众多或许更为炫目的展示中脱颖而出,提醒着世人:真正的创新,往往蕴藏于为应对当下挑战而对过往进行的重新诠释之中。

未来考古学家——莉娜·戈特梅
这座充满愿景的建筑背后,是黎巴嫩裔建筑师莉娜·戈特梅。她以其开阔的全球视野,赋予了巴林展馆深刻的灵魂。作为享誉国际的建筑师,她的事务所“莉娜·戈特梅建筑”(Lina Ghotmeh — Architecture)以其可持续性强、与历史文脉深度共鸣的设计而闻名。她将自己的设计哲学称为“未来的考古学”(Archaeology of the Future),巧妙地将历史、自然环境与材料特性交织在一起,构筑出既能诉说记忆、又充满未来可能性的建筑空间。
成长于贝鲁特的戈特梅,其作品常常融合传统手工艺与前沿创新技术,致力于创造兼具生态意识、包容性与前瞻性的建筑。她的代表作包括贝鲁特的“石园”(Stone Garden,2021年Dezeen奖得主)、2023年伦敦蛇形画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爱沙尼亚国家博物馆(Estonian National Museum,2016年Afex大奖得主)。她还设计了法国首座低碳、产能大于耗能的建筑——位于诺曼底的爱马仕工坊,并曾为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及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ICA Miami)策划奥尔加·德·阿马拉尔(Olga de Amaral)作品展。她的工作室还赢得了包括英国布里斯托博物馆西部展厅及威尼斯双年展卡塔尔永久展馆在内的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权。
戈特梅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广泛认可,包括2023年阿拉伯杰出人物奖、2020年谢林建筑奖(Schelling Architecture Award)、2016年法国建筑学院德让奖(Prix Dejean)等。她曾在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及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等多所顶尖学府任教,悉心培育下一代建筑人才。通过巴林展馆,戈特梅延续了她连接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未来的探索,创造出一个既触动人心又孕育希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