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藍瓷2020/2021光點未來奬的首獎
王元德的高溫瓷新彩近作,有著精心設計的顏色組合及獨特的造型感,將材質、技術與藝術高度地相結合,並充份地體現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共律共存的內涵,在陶瓷藝術的表現上邁進了新境界。
這件作品(惟心)最近獲得了法藍瓷(FRANZ RSP)光點計畫所遴選的光點未來奬(2020/2021 Rising Star Future Prize)的首獎。此獎是由14位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北愛爾蘭、韓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等國際評審線上所評選。他的作品從來自29個國家地區的申請者、繳交總計691件申請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根據王元德,他的這件得獎作品的理念如下:
“在東方文化中,我們尊重自然的變化,遵守自然規律。幾千年來, 人們一直在尋求與自然力量保持平衡和共存的方式。
我試圖將這樣的精神溶入的陶瓷創作中,[不是絕對的控制],而是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的探求與呈現出微妙平衡及探索必然的規律。”
以上的得獎作品和文字敘述展現了一位技藝超凡並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理解的藝術家。王元德的藝術養成是經過20多年來對雕塑技巧的精進,出口禮品產業的經驗,並深受歐美人士對美感的勳陶,以及日後對中醫的鑽研,造就了今天的他。我們很榮幸能與大家分享他在陶藝道路上的養成經驗:
在高中時期,王元德主修雕塑和陶瓷,本想走上純藝術的道路,然而懷疑若從年輕時便整日埋首於創作,只是不停地在消耗有限的美學基礎教育與技術和觀念,再加上缺乏人生歷練,恐怕會讓作品流於形式,或淪為為賦新詞強說愁般的矯情。
意識到調整的必要性,王元德在畢業後決定放下創作者的目標。先去從事原型雕塑的工作並成立個人工作室幾年,隨後分別進入工廠及貿易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再轉換跑道至禮品進出口業務。
17多年來的工作中,也接觸歐、美、亞禮品展秀,王元德的視野因此变為開闊。最後7年,轉作貿易業務,王元德在中國大陸十多省裡的鄉鎮縣市中,尋找適合的工廠外貿公司,合作產品開發與出口,也因此接觸到不同形形色色的人、事、地、物。
王元德從前期的雕塑、產品設計中培養了美學的專業能力。後期則在完全沒有貿易能力下,轉做業務工作。他透過臺灣空中大學與專業書籍,吸收基礎的關稅、 物流等相關經貿知識。這期間他體會了隔行如隔山的壓力。一年的學習,從開始逐漸適應到熟悉,過程辛苦,但也獲益匪淺。
離開貿易工作後的另一個插曲: 因過去受中國德化配合廠的邀請,王元德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協助其開發內銷市場。這無疑是過去所沒有的另一個新鮮的挑戰。王元德邀請一位認識多年並對東方藝術有著深厚底蘊的好友,一起從產品設計,生產管理,然後到廈門成立品牌店銷售。最後吸引了一家國營單位注資合併成為另一個品牌。這時王元德也開始逐步退出。
在結束過去被工作填滿的歲月後,王元德開始從新學習生活。 也對過去因長年在外地,不曾好好陪伴的6歲女兒感到抱歉,王元德籍此次機會,陪她渡過重要的童年時光。
做奶爸的這段期間,在好友的推薦下,王元德開始學習中醫如東漢末年的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等,以此切入來瞭解東方文化。另一方面在家裏規劃了一個小小的空間當工作室。
這時他開始対雕塑陶瓷的想法,由外往內做了180度地轉變。從原本針對客戶需求及市場動態、進行大量的資訊分析後所歸納的產品設計, 王元德轉為向內心探索以及體現不同價值觀念的創作表現。
最初在在創作摸索時,因之前在出口業務工作時的感悟,王元德一直體會到台灣傳統廠商在沒有天然資源下,難有競爭的優勢,因此促使他嘗試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王元德選擇白瓷,是給自己下的挑戰。一方面思索著如何從普遍平價感的白瓷器皿,透過不同的美感工藝詮釋,將其提升到精神性的美感經驗。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夠逐步卸下過往的設計經驗與包袱。盡可能地歸零後,再重新喚起內心創作應該有的敏銳度,追求一種純粹下的極致。
為了避免陶瓷創作中產生太多的垃圾,增加環境負擔(如隨著翻模次數損耗後需廢棄的石膏模具),王元德嘗試運用輕垃圾體量或可反覆使用多次的材料做為成型工具 (如氣球、紙、矽膠等)。
之後,王元德開始以汽球作模為主。但濕土水分蒸發就會內縮,而且他塗在汽球上的土胚厚度僅和蛋殼一樣薄,所以當土胚漸漸乾燥收縮時, 很容易會撐裂開,只要稍稍慢了幾分鐘,整件作品就會毀壞。不管是土坯製作或進窯燒製,不良率都非常的高。不過,漸漸地,他的創作開始在各國的陶瓷展覽會上嶄露頭角,如2016年的臺灣鶯歌陶瓷博物館所舉辦的陶瓷雙年展,西班牙所舉辦的陶瓷展,以及最近的法藍瓷(FRANZ RSP)的光點未來奬。
另外,他也潛心研究用薄瓷製作一些小的器皿如茶杯,酒杯等產品。 他採用一個技術性相當高的過程來製作他的杯子,希望從單調的材料(尤其是白瓷)中表現出層次感:分別是光滑層、結構層、浮雕層等, 他總共會做3到4層薄膜,每一層的厚度在0.1~0.4毫米之間。 當全部的薄膜套在一起時,整個杯子看起來晶瑩剔秀,娟秀有佳並且非常有觸感及質感。根據王元德的說法,這種薄胎手法,在整個亞洲,僅他一人。 出乎他的意外,他的作品在台灣的市場上,反應頗佳,雖然他是近幾年才加入這個市場。
隨著對中醫的鑽研,王元德也開始深入瞭解中華文化,並將他的學習心得體悟應用在陶瓷創作上。例如,他認為古人所說的陰陽觀念, 無形的能量為陽而有形之物質為陰,是兩者之間的關係變化。他曾看過一位醫者這樣的貼切的形容:「陽」是「能改變物質的能量」,「陰」則是「能儲存能量的物質」。它可以視為理解觀察自然界中,各種物理現象的平衡關係。应用於中醫上,也可以用來協助推理判斷病證(症)的治療,而非只是玄學、哲學觀。
運用東方文化元素的創作,王元德試著避免只停留於形式表面的模仿並且陷入陳腐僵化的表現,因此嘗試只取其意而非仿其形,把現代普遍已經陌生的東方智慧,將其中真正蘊含的智慧表現在作品中。
王元德的白瓷系列主要技法為加入不同釉料配方,調配成不同燒成溫度質感的瓷土,以泥漿(SLIP)方式附著在氣球表面,再以油畫刀在瓷土表面,做上深淺不同的浮雕紋路,同時讓不同白色的”質感”與”觸感”混搭在作品的表現上。
他的彩紋系列則是以高溫陶瓷色料隨著心靈與情感起伏變化引領下,調配成各種顏色的瓷土,一堆圈圈堆疊成形。每一層色彩明度上皆有細微的變化,沒有重複,加上薄瓷的透光效果與層層的俐落肌理,隨著各種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帶來豐富無窮的美感層次。透過顏色的對比、漸變、柔和、強烈等運用,交疊出不同的視覺心情感受。
在作品造型上: 當土坯成型上給予一定的厚薄條件後,王元德以窯火的溫度 (如同陽的能量)與瓷土的造型結構(陰的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造型變化,讓每件作品燒成變得不可預測,帶來超乎預期的結果。
但與結果相比,王元德更重視如何沉浸 (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 於創作中的每個新嘗試、新的探索,讓創作過程本身就已經是「美好的成長體驗」,並且可以透過工作過程裡,從中得到領悟和發現,感到滿足、愉悅、成就感等正向回饋與成長。
王元德的作品不但整合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詮釋了大自然的物理現象,更為陶瓷的藝術語言增添了廣度和深度。我們預祝他在邁向大師級的道路上,創造出更多精彩絕崙的作品。
王元德的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