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 Solstice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臺灣藝術家李偵綾的绮麗景觀織作

Self portrait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Self portrait, Courtesy: Lee Chen-Lin

臺灣藝術家李偵綾的绮麗景觀織作

“唧唧復唧唧”的織布聲在北朝(386年—581年)民歌《木蘭詩》開篇的第一句,就生動地描述了古代婦女用腳踏著木造機織布的忙碌狀況。这种织布方法被人們沿用了許多个世纪。

到了19世紀初,法國人,約瑟夫·瑪麗·雅卡爾 (Joseph Marie Jacquard)設計出人類歷史上首臺可設計的織布機——雅卡爾提花機 (Jacquard Loom)。他發展了一套打洞卡片系統來控制織布機上的編織圖樣。這套機械編制技巧後來被改良成紙捲鋼琴錄音,也激發IBM創建者赫門荷勒里斯(Herman Hollerith)使用打洞卡來記錄數據和做計算機程序設計。IBM爲紀念紡織工業,後來在1994年也將其操作系統命名爲OS/2 Warp(warp即是紡織布上的經線)。(資料出処: Baidu) 

Variation Landscape II - Taroko Gorge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Variation Landscape II - Taroko Gorge, Courtesy: Lee Chen-Lin

時到今日,數位化的雅卡爾提花機更將織作提升到用機器織布並可大量生產。臺灣女藝術家,李偵綾確將數位雅卡爾提花機轉換成她的畫筆,在經緯交錯中,用她對抽象編碼的邏輯和色彩質感的敏銳性,以超高的感性,知性和技巧編織出獨特用心的作品,成為臺灣少有的織作藝術家。

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讀研究所時,李偵綾埋首鑽研織作过程,並利用学校的提花機織出她的首展作品系列,《變奏山水》,以緬懷她童年生長的家鄉,花蓮。不過那是一段不願碰觸的記憶,因為小時候的艱苦生活環境,讓她對花蓮的自然環境多有著”看山不是山”的痛苦回憶。但是,在研究所的那兩年中,她强忍著心中的不願,以超強的毅力去面對過去,這段創作期間也變成她的療癒過程。慢慢地,從織作中,她學會了釋懷。

研究所畢業後,李偵綾不願投身商業織作行列中,堅持成為織作藝術家。但是她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購買數位雅卡尔提花机,它的價錢不菲,再加上軟體,她是不可能負擔得起。後來,在指導教授幫助下,有幸獲得一台二手机,並用數位繪畫軟體(Photoshop)畫出她心中的圖案來輔助她的编織,如此她就無須再購買昂貴的軟體。

解決這些難題之後,她開始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並對織作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反轉傳统觀念將織物視為繪畫的延續。根據李偵綾: ”不論是在西方壁毯與繪畫的親緣關係,從故宮也能得知緙絲能反映出當時代的書畫特徵與織造技術。整體而言,織造出繪畫的美在視覺效果上與繪畫有許多的相似性,以至於造成將對象物(織物)視為繪畫的傳達媒介,成為服務繪畫而存在。 “

Five Mountains, Three Points, One Strange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Five Mountains, Three Points, One Strange, Courtesy: Lee Chen-Lin

為了尋找”新的可能”,李偵綾開始研究大自然的山水並去了蘇州,密集参訪了那裏的古典山水園林。從中,她領略到古人對空間設計和視覺藝術的巧思。大自然的景觀被複制地如此维妙維肖,以至於她有感地寫著:”園林裡牆不只界定邊界, 穿透與遮蔽具有內外的雙重符號性質,延伸出以畫框的視角引借自然至人造空間的方式,成為我企圖創造另一個通往他界的中介空間或內心如何觀照外部世界的儀式。”

Borrowed Scenery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Borrowed Scenery, Courtesy: Lee Chen-Lin

因為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區隔,這時李偵綾也以”看山是山”的心境重新看待花蓮的自然美景,驅動著她創作出《借景》系列。她”以造園的手法引借花蓮故鄉之「 景 」並非片段分裂,而是存在敘事關係,通過或明或暗的提示,從眾多無關聯的要素中創造出秩序,成就了一個理解虛擬或真實景觀間矛盾的過程。”

Fog View at Regent Hotel, Taipei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Fog View at Regent Hotel, Taipei, Courtesy: Lee Chen-Lin

而她的《海稻田》作品更貼切地表達了自己的心境,“‘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驚覺放下心結的自己就好像杜麗娘自閨房步入花園,產生自由生命意識的覺醒 。”

Penglai copy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Penglai, Courtesy: Lee Chen-Lin

之後,李偵綾去了日本京都参觀園林。從其中,她觀察到”僧侶為感悟禪宗在庭園白沙耙出重複的紋理,將原本中式山水的留白刻劃了重複與秩序化的痕跡-這些似曾相識的服飾紋樣是人類紀錄生活經驗與傳承歷史與文明的重要載體,表達樸素的審美意識及寄託精神信仰的特殊語言。” 因而發展了”以中山水為用,枯山水為體”的系列。

Mimeograph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Mimeograph, Courtesy: Lee Chen-Lin

在面對生態環境方面,李偵綾的《福壽石》系列反映了她的敏銳觀察以及創造力,記述了她所目睹的一場光怪離奇的現象: ”小時候印象很深刻, 鄉下家裡水溝邊池塘附近充滿粉紅的東西,竟然是民國70年代的民間對於福壽螺能夠發大財的盼望,卻反而對台灣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利用莫內睡蓮知名的意象,並以鵝卵石的形狀符號暗示主題中水的存在。為傳達水質改變,服裝五金配件重新解構組裝成人造珊瑚的意象,將自然乾枯的植物和自然死亡的昆蟲等浸入化學藥劑中數月,任其隨機突變生長成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樣貌,並將其包裹上閃亮的黃金外衣,用毛筆上漆的方式在縫隙中一顆顆填入閃耀、鮮豔、無所不在的玻璃卵 … 加上珍珠、人造鑽石等珠寶元素,刻意讓材質自身的語彙鋪張一幅華美又荒誕美好卻警世的水池景象。”

Greenpond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Greenpond, Courtesy: Lee Chen-Lin

疫情期間,因為隔離在有限的空間裏,李偵綾轉化為以簡單,幽默的心情來面對嚴肅的問題。於是她設計了”第一個擬人化圖像角色-台蛙f ā f ā 。” 同時,因為她的數位雅卡爾提花機快完全壞損,她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來實現她的台蛙f ā f ā創作。於是她尋遍了廠商幫她代織。因為一般工廠為了维持經濟產能,對單件的生產,缺乏興趣。最後,費盡千辛萬苦,她终於找到一家願意幫忙代織,完成了她的《 那個碧池 g r e e n p o n d 》 系列。這個系列也幫助她實現初衷,那就是以”慢速精準的方式測試織造更精緻的紡織品”。有别於傳統廠商以快速,大量生產為主,而造成許多無謂的浪費。

Lingering by Lee Chen-Lin, Textile artist, Taiwan
Lingering, Courtesy: Lee Chen-Lin

李偵綾的創作歷程反映出一位有思想及創作力的藝術家,不畏挑戰,勇於創新,精心编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我們預祝她不但能夠購買到新的數位雅卡爾提花機,繼續她的創作生涯,也能帶領著纺織業開創新的生產方向。

李偵綾的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