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意识:里程碑研究挑战既有理论,揭秘大脑感官中枢
A group photo taken at the Allen Institute in Seattle, Washington, during the March 2018 meeting that launched the series of 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s. Image credit: Allen Institute 重思意识:里程碑研究挑战既有理论,揭秘大脑感官中枢 历经数年精心筹划,一项里程碑式的神经科学实验近日公布了其突破性成果,为人类探究意识这一古老谜题带来了全新视角。这项重磅研究已于2025年4月28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该研究源于一次大规模的跨学科协作,旨在对当前意识研究领域的两大主流学说,即整合信息理论(IIT)与全球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进行严格的检验与比较。其核心发现指出,我们所体验到的意识,其根源或许更多地深植于基本的感觉与知觉过程,而非依赖于复杂的高阶认知活动。这一观点无疑将对未来的哲学思辨及临床医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一场酝酿多年的科学“论剑” 这项实验本身便是一次“创新性对抗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在这种独特的科研范式下,多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得以在共同商定的框架内接受同步检验。该项目于2019年启动,招募了多达256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如此庞大的样本规模在此类研究中实属罕见。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视觉感知任务,对整合信息理论(IIT)与全球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这两大理论进行严谨的考量。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观看高对比度的图像序列,并辨识其中的特定目标(例如字母或人脸)。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运用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追踪血氧变化)、脑磁图(MEG,测量脑磁场)以及脑电图(EEG,记录脑电活动)在内的多种先进神经影像技术,实时监测并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状态。 整合信息理论(IIT)由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其核心观点是:意识的产生源自一个系统内部信息整合的复杂程度。该理论认为,当大脑的各个组成部分以高度整合且结构化的方式协同运作时,意识便会随之浮现。与之相对的是由斯坦尼斯拉斯·德赫内(Stanislas Dehaene)所倡导的全球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此理论主张,当特定信息通过某种“聚光灯”机制被大脑的广泛区域网络捕获并共享,从而进入我们的意识层面时,意识体验便得以形成。 然而,实验结果并未给任何一方理论带来决定性的胜利。尽管部分研究结果似乎与两大理论框架各自预测的模式有所吻合,但没有任何一方展现出足以压倒对方的解释效力。“没有任何一次单独的实验能够最终证实或推翻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理论,”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萨塞克斯大学认知与计算神经科学教授阿尼尔·塞斯(Anil Seth)评论道。“这些理论在基本假设和解释目标上差异过大,而我们目前可用的实验手段又显得相对粗略。尽管如此,这次合作的价值依然巨大,它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两种理论的认识,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定位大脑中处理视觉体验相关信息的时空节点。” 全球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的主要推动者、INSERM-CEA认知神经影像部门主任斯坦尼斯拉斯·德赫内(Stanislas Dehaene)也坦言:“尽管我们的理论确实预见到了实验所观察到的某些额叶与后部脑区之间的通讯模式,但实际数据所揭示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现有模型能够完全阐释的范畴。”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specific targets (such as faces or letters) in sequences of high-contrast images. Each tr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