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

ALASKA, Into the Mystery by Fortunato Gatto, Photographer, Italy, UK

倾听森林低语:摄影师福图纳托·加托(Fortunato Gatto)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Fortunato Gatto 倾听森林低语:摄影师福图纳托·加托(Fortunato Gatto) 当薄雾弥漫苏格兰的原始森林,光线穿透繁茂枝叶洒落林间,意大利摄影师福图纳托·加托(Fortunato Gatto)用镜头捕捉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场与自然深层次的灵魂对话。他的作品《幽谷老人》(Old Man of the Glen)——那棵披着轻薄地衣的古桦树肖像——为他摘得了2024年野生动植物摄影师大奖(2024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植物与真菌类别的桂冠。 然而,加托的摄影从不止步于技术的娴熟。他将自然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以镜头解读其深藏的律动与诗意。在他的作品中,传统意大利美学与中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思交汇,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唤起观者对生命与自然的共鸣。 Flames, Image credit: Fortunato Gatto 乡野启蒙:普利亚的童年记忆加托出生于意大利南部普利亚(Puglia),在那里度过了与土地相伴的童年时光。他的祖父母虽不识字,却能凭本能读懂风的走向、雨的节奏和土壤的呼吸。 “他们与土地的联系,是血脉相连的本能,一种无法割舍的羁绊,”加托回忆道。干旱主宰的漫长季节里,大地沉睡;直到雨水唤醒万物生机。儿时的他总爱蹲在雨后的水洼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蝌蚪的蜕变,那是他与自然的初次对话。”大自然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观察,是通往宇宙奥秘的钥匙,而那宇宙,就藏在一洼小小的水洼里。” 这份对自然的感悟,与他日后在《小王子》中读到的”本质和看不见的东西构成一个基本真理”不谋而合。自然的教诲,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加托对世界的认知,也为他日后的摄影创作埋下了伏笔——他将用镜头,去探寻那些肉眼无法企及的自然之美,去捕捉那些深藏于表象之下的生命真谛。 TUNDRACOLOURS, Image Credit: Fortunato Gatto 心象之境:通往自然的艺术朝圣对加托而言,摄影不仅是捕捉光影的技艺,更是一种哲学的载体,一种将大自然无声的低语,转化为视觉叙事的艺术修行。他并非是简单的记录者,而是自然的知己,用镜头去探寻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邃意义。 “我如同一位求道的行者,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感官与心灵的安宁,”加托如是说。”相机,只是我手中的禅杖,助我将那份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反思,分享给世人。这是一种回归初心,重拾与自然连接的渴望。” 这份连接,远非浮于表面的艺术偏好,而是根植于他对生命本源的深刻理解。”探索自然,对我而言,既是回到生命之初,如同回归母体般的安宁,也是一场寻找自我,发现生命真谛的旅程。” 加托的眼中,人与自然,本是一体,”我们并非自然之外的旁观者,而是自然本身。” Old Man of the Glen, Winner of 2024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in the Plants and Fungi […]

倾听森林低语:摄影师福图纳托·加托(Fortunato Gatto) Read More »

The new encryption technique uses light frequencies, i.e. colors, to encode quantum states. In tap-proof quantum communication, only the encoded quantum keys are exchanged between two users, Alice and Bob by Dr. Anahita Khodadad Kashi, Quantum Physicist, Germany

量子密码:当光成为明日数字堡垒牢不可破之锁

Dr. Anahita Khodadad Kashi and Prof. Dr. Michael Kues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entanglement-based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using the frequency degree of freedom to enable scalable quantum networks., Image credit: Dr. Anahita Khodadad Kashi 量子密码:当光成为明日数字堡垒牢不可破之锁 我们正站在一场数字范式转变的临界点。科技进步的滚滚洪流正将我们带入量子时代,一个充满无限希望与严峻挑战的新纪元。量子计算,这个曾经只存在于抽象理论推演中的概念,正迅速演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它有可能彻底颠覆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医学等诸多领域。然而,在这巨大潜能的背后,隐藏着对网络安全的深远威胁——它可能从根本上瓦解我们赖以保护金融系统、个人数据和机密通信的加密方法。 当今的密码安全体系,建立在经典计算机在合理时间内无法破解的数学难题之上。这些精密的算法,保护着从银行交易到国家机密的一切。然而,利用量子力学那看似怪异却威力无穷的定律,量子计算机有潜力轻而易举地瓦解这些防御。曾经作为我们数字盾牌的计算复杂度,如今面临崩塌的风险,敏感数据正暴露在量子解密技术的威胁之下。 为了应对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全球的研究人员正竞相开发量子安全网络——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基本属性构建的通信系统,其加密方式不仅强大,而且从根本上是不可破解。其中,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的科学家们走在前列,他们在量子密钥分发(QKD)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他们于2025年1月16日在《光:科学与应用》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引入了一种先进的频率箱编码技术。这种新颖的方法,用不同光频率编码信息,取代了传统基于偏振的量子加密——类似于利用光的“颜色”来保护数据。 这种看似细微的转变,却释放出巨大的优势。频率箱编码不仅增强了安全性,还简化了硬件要求、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可扩展性——这些都是未来部署实际量子网络的关键因素。该方法无需多个光子探测器和复杂的偏振系统,就能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安全通信。这项工作由米歇尔·库斯(Michael Kues)教授指导,是阿娜希塔·霍达达德·卡什(Anahita Khodadad Kashi)博士的研究一部分。 Image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4-01696-8 与阿娜希塔·霍达达德·卡什(Anahita Khodadad Kashi)博士的对话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学术旅程以及是什么吸引您投身量子光子学领域? “Kashi博士回忆道,’量子科学最初吸引我是它提供的反直觉洞见,改变了我们对现实常规认知的能力。作为量子光子学领域的博士研究员,我一直被量子力学在保障日常通信安全方面的变革潜力所吸引。我的研究集中在光子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增强安全系统上,专注于利用纠缠——光子之间的非经典、非局域相关性——来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可扩展实施。我还研究光子统计学,将理论模型与实验实施相结合,探索如何将研究转化为有意义的应用。我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顶级期刊上,并在国际认可的会议上进行过展示。’” 问:量子计算机对传统加密构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威胁,数据完整性面临哪些危险?“Kashi博士的语气变得坚定:’当今的通信安全依赖于计算上难以处理的数学问题,由于其指数级复杂性和巨大能源需求,经典计算机无法在可行的时间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量子计算机和先进的量子协议大大降低了这种复杂性,对现有的密码防护构成了深刻威胁。危险在哪里?金融系统的数据、医疗记录和敏感的政府机密将在量子解密的力量下暴露无遗。’” 问:是什么启发了您和Michael Kues教授博士探索基于频率箱编码的纠缠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建立技术有望彻底改变安全通信领域,”Kashi博士深思熟虑地说道,她的言辞中闪烁着无限可能。”然而,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仍面临挑战,因为纠缠质量会随距离增加而下降,阻碍了大规模部署。更为棘手的是,随着量子网络规模扩大,硬件成本上升、系统复杂性增加以及安全风险提高等问题都对可扩展性构成了挑战。尽管该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全球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仍缺乏可扩展解决方案,这促使我们充分利用频率编码方面的专业知识,展示这一技术在解决可扩展性问题上的潜力。” 问:您能详述频率箱编码及其在增强量子密钥分发安全性方面的作用吗?“Kashi博士解释道,’在光子量子网络中,光子是我们的信息载体。频率——光子的色调——成为编码和处理量子信息的自由度。通过利用频率的多模式特性,我们可以在光子光谱中定义任意(但有限)数量的’频率箱’,利用频率箱之间的纠缠建立量子通道,实现安全密钥交换。关键是,这与尖端电信基础设施相吻合,建立在最先进的技术发展之上。我们的频率箱方法为用户分配多个通道,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密钥交换速率——这与增加激发功率不同,后者必然伴随着更高的错误率。我们开发了一个动态、资源高效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减少了对多个探测器和基底分析器的需求,通过最小化由暗计数和探测概率不匹配引起的探测侧攻击漏洞,增强了安全性。’”

量子密码:当光成为明日数字堡垒牢不可破之锁 Read More »

The Temple of the Inscriptions (left) at Palenque archaeological site, Chiapas, Mexico, 2005 by Lisa J. Lucero,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

古老智慧,现代解方:玛雅水库如何启发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F. Zwicky 古老智慧,现代解方:玛雅水库如何启发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在全球暖化加剧、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的世代,我们总是期待最前沿的科技能为我们带来解决方案。但或许,最睿智的答案并非在未来,而是蕴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玛雅文明。这个在中美洲热带雨林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城邦、发展出精准天文历法的古老文明,在极其严酷的热带环境中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维系庞大的人口,又是如何在旱季保障稳定的供水? 最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题的面纱。玛雅人设计了一套令现代工程师都赞叹不已的水利系统。这些精心打造的水库不仅仅是简单的蓄水池,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态净化系统。通过巧妙的设计,水库能够自然过滤和净化雨水,为城市居民持续供应清洁的饮用水,即便在漫长的干旱季节也能维持稳定运作。 此古老水利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完全利用自然力量运作,不借助任何现代动力设备。当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而玛雅文明留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最环保的解决方案,往往来自最古老的智慧。 Maya Wisdom and the Survival of Our Planet by Lisa J. Lucer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Cover image provided by author. 这一系统的深入研究被记录在《玛雅智慧与地球的生存》(Maya Wisdom and the Survival of Our Planet)一书中。该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丽莎·J·卢塞罗(Lisa J. Lucero)教授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著名玛雅文明研究专家。 在过去三十五年间,卢塞罗教授通过实地考古发掘、文献分析,并与伯利兹的现代玛雅社区保持密切合作,揭示了这套水利系统的精妙之处。她的研究显示,这些水库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人工湿地,巧妙运用水生植物以及石英、沸石砂等天然材料进行水质净化。这种将自然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的系统,不仅满足了玛雅人的用水需求,更成为了其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支柱。 在最近的一次专访中,卢塞罗教授分享了她的研究历程。作为在科罗拉多州长大的人类学者,她对自然环境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接受专业训练后,她的研究重心从玛雅政治制度逐渐转向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特别关注这个构成玛雅社会主体的”99%群体”是如何维系其日常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她发现水资源管理是理解玛雅文明的一把钥匙。尤其在干旱季节,玛雅人如何调配有限的水资源,体现了他们超凡的智慧。然而,这种高度依赖自然降雨的系统也暴露出了玛雅文明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 The 2016 excavation team at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featuring Maya

古老智慧,现代解方:玛雅水库如何启发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Read More »

By KM3NeT, a next-generation neutrino observatory submerged up to 3,500 meters beneath the Mediterranean

深海揭秘:KM3NeT探测到史上最高能量的中微子

One DU, equipped with 18 DOMs, is rolled up around a spherical structure called the LOM in preparation for installation in the sea. This picture is taken from inside the LOM, capturing the inserted DOMs., Imate credit: Patrick Dumas, CNRS 深海揭秘:KM3NeT探测到史上最高能量的中微子 在地中海广阔而深邃的海底,一个静默的观测者正耐心地凝视着宇宙。2023年2月13日,这个观测者——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KM3NeT)——捕捉到了一次非凡的宇宙事件:一颗能量惊人的“幽灵粒子”,其能量之高,足以挑战人类对宇宙最剧烈现象的理解。这一事件被命名为KM3-230213A,它所携带的能量高达 220 拍电子伏特(PeV),即220万亿亿电子伏特。经过两年精细的实验数据分析,KM3NeT国际合作团队今日正式宣布了这一划时代的突破,详情刊登于2025年2月12日的《自然》杂志。 这不仅是一项科学成就,更是一场范式转变。科学家们首次获得了如此高能的中微子确实存在于宇宙中的确凿证据。这颗粒子经历了漫长的宇宙旅程,未受干扰,如今抵达地球,为人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窥探宇宙中最剧烈的高能天体物理现象。 Image credit: KM3NeT 来自深渊的宇宙信使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们没有电荷,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越整个星系,甚至不被浩瀚宇宙的磁场所偏转。正是这种“隐形”的特性,使它们成为宇宙中最纯粹的信使,直接携带着有关它们诞生地的关键信息。 KM3-230213A的故事是关于极限的:极端的距离、极端的能量,以及极端的重要性。它的能量远远超越了人类任何加速器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所能产生的最高能量。它的源头或许是超大质量黑洞、伽马射线暴,甚至可能是宇宙早期的遗迹——宇宙起源产生的“宇生中微子”(cosmogenic neutrino)。如果这一猜测得到证实,这将是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提供宇宙中最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直接证据。 “KM3NeT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观测范围,在这个能量区间内,中微子可能来自最极端的天体现象。”KM3NeT发言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研究员Paschal Coyle解释道。“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数百PeV级别的中微子,标志着中微子天文学的新时代。” Image credit:

深海揭秘:KM3NeT探测到史上最高能量的中微子 Read More »

The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 of Kosovo features a sinuous, wave-like roof designed by BIG by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Architecture firm, UK

科索沃(Kosovo)新文化地标:BIG与ALB建筑事务所携手打造普里什蒂纳(Prishtina)流动光伏歌剧院

The theatre is embraced by a vibrant public plaza designed for community gathering, Image credit: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科索沃(Kosovo)新文化地标:BIG与ALB建筑事务所携手打造普里什蒂纳(Prishtina)流动光伏歌剧院 科索沃歌剧芭蕾剧院于普里什蒂纳市中心优雅拔地而起,焕然一新,势将重塑这座城市的文化风貌。”这座由比亚克·英格尔斯建筑事务所(BIG)与ALB建筑事务所倾力合作的宏伟建筑,不仅是一处艺术殿堂,更是科索沃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象征,亦是国家对艺术未来投入巨资的有力佐证。剧院整体覆以波浪般起伏的光伏板幕墙,流动的线条不仅展现了动感与传统美学的和谐交融,更融入了前瞻性的可持续设计理念,预示着科索沃表演艺术的崭新篇章,以及对绿色环保建筑的坚定承诺。 剧院由科索沃文化、青年和体育部鼎力委托兴建,落成后将成为科索沃爱乐乐团、芭蕾舞团及歌剧院的永久驻地,为这些至关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构筑起稳固的艺术之家。文化部长哈伊鲁拉·切库先生满怀期望地强调:“这座剧院不仅将成为我国文化生态系统中至少四家核心机构的摇篮,更将雄辩地印证共和国政府致力于科索沃文化事业的决心。” The theatre’s undulating roof form pays homage to Kosovo’s traditional Xhubleta dress, Image credit: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传统与未来的建筑诗篇这座剧院的设计植根于本土文化,又放眼未来,其造型灵感巧妙撷取自科索沃女性的传统服饰—“珠布莱塔” (Xhubleta)钟形裙。建筑师匠心独运,将理性的结构核心与流畅灵动的顶棚浑然一体地结合,勾勒出宛如裙摆般优雅起伏的曼妙轮廓,不仅是对科索沃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演绎,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舞蹈的轻盈飘逸与表演艺术的蓬勃活力。 比亚克·英格尔斯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创意总监比亚克·英格尔斯先生,将这座剧院的设计理念精辟地概括为“一座高效运转的艺术表演制造工厂”。他解释道,结构严谨的核心筒外,环绕着舒展流畅的顶篷,旨在营造一个开放、热情且引人入胜的公共艺术氛围。BIG伦敦办公室合伙人安迪·扬先生亦深表赞同:“这座剧院的设计,象征着科索沃艺术发展的新纪元,它蕴含着触动每一位体验者的心灵深处的巨大潜力。” 剧院地理位置优选,毗邻青年与体育宫及法迪尔·沃克里体育场,使其自然而然地融入普里什蒂纳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区,并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脉搏跳动的中心。一道恢弘的户外阶梯自青年与体育宫绵延而至,巧妙地将剧院融入周围环境肌理之中,不仅优化了城市步行体验,更增强了公共空间与城市的有机连接。剧院内部,一座洒满阳光的“公共大厅”成为核心枢纽,如同城市客厅般,串联起四大表演厅,热情邀约艺术家、观众与过往行人在此驻足、交流、互动,共同构建出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The theatre’s performance spaces feature rich timber-lined interiors for optimal acoustics,

科索沃(Kosovo)新文化地标:BIG与ALB建筑事务所携手打造普里什蒂纳(Prishtina)流动光伏歌剧院 Read More »

Gondole Nautile I by Stephen Pon, Glass Artist, Canada

穿越时空的玻璃:史蒂芬·庞(Stephen Pon)的人性寻迹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穿越时空的玻璃:史蒂芬·庞(Stephen Pon)的人性寻迹 在魁北克凛冬刺骨中,即使零下三十五度的严寒也无法凝滞史蒂芬·庞(Stephen Pon)工作室里流淌的炽热温暖。炉火翻腾的炽焰,交织着艺术家本人如同玻璃般清澈优雅的气质,将工作室幻化成一方温暖的避风港。在这座艺术的圣殿里,庞以玻璃为语言,将转瞬即逝的温度,凝练成永恒的艺术。 他的作品宛如时光容器,晶莹剔透的玻璃人形在光影交错间翩然游弋,如凝固的舞者,在无声中诉说生命的律动。庞赋予冰冷的玻璃以灵魂——那些漂浮、舞动、交织的形态,在这片透明的宇宙中,执着地探寻永恒的真谛,无声地诉说着关于人性的深邃寓言。 Gondole 2,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从金融到玻璃:一段蜕变之旅庞从银行家到玻璃艺术大师的转变,是一段深刻的自我救赎之旅。三十多岁时,尽管拥有稳定的事业和家庭,内心的空虚和抑郁却驱使他重拾艺术梦想。他毅然选择了蒙特利尔Espace VERRE玻璃艺术学校,在这里,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熔炉。 二十多年来,他将自己投入玻璃艺术的怀抱,在创造性的冒险中找到了生命的热度。从最初的不确定到技艺的纯熟,庞用炙热的玻璃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也铸就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Odyssey,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玻璃中的双重交响在庞的工作室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交相辉映。玻璃吹制是一场激情的合奏——他与三位工匠的默契配合,让高温中的玻璃在呼吸间化作细长优雅的形态,最长可达八英尺。”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艺术,”他说,”每个动作都必须准确而迅捷,团队的呼吸必须合而为一。” 而窑铸则是一曲独奏的冥想。在这里,200磅熔融的玻璃通过失蜡工艺,在艺术家的精心雕琢下渐次成形。即使从艺四分之一世纪,每次开窑仍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冒险。”这种不确定性,”庞微笑着说,”正是艺术最迷人之处。” 每件作品的诞生都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历程,因为模具会在创作中破碎,如同蝴蝶破茧而出,留下永恒的瞬间。 Navire joanne 2023,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神话与叙事之境:玻璃中的史诗在庞的玻璃方舟中,神话与现实交织成诗。他细长的器型系列化身为漂浮的寓言,沉思的人形在玻璃河流中穿行,既显露人性的坚韧,又暗示生命的无常。 “艺术不应止于视觉的愉悦,”他说,”我试图用玻璃讲述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那些关于人类如何在命运长河中相互扶持的传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微型剧场,演绎着关于生存、希望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Constellation serie: Orion,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星空之梦:玻璃宇宙的低语《星群》系列(Constellation series)是庞对夜空的深邃冥想。在通透的玻璃中,人形如星辰般升腾,描绘出震撼心灵的宇宙图谱。”仰望星空时,”他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光芒,更是人类文明的航标。” 每件作品都框住无限。光线穿透玻璃,跨越星际距离,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转化为艺术。在庞看来,人类旅程恰如群星——脆弱的生命在浩瀚未知中寻找永恒意义。 这些作品成为穿越时空的桥梁,让观者触摸到关于人性的永恒真理,古老智慧在此与当代思考交汇。 Sous la Voie Lactée Under the Milky

穿越时空的玻璃:史蒂芬·庞(Stephen Pon)的人性寻迹 Read More »

Lukera Energy, a pioneer in innovative renewable solutions in solar, wind, and biomass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reliable, clean power to off-grid communities, USA

清洁空气,大胆创新:赋能家庭,激励未来 – 对话Lukera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Brian Worfolk, CEO of Lukera Energy 清洁空气,大胆创新:赋能家庭,激励未来 – 对话Lukera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 当个人危机激发职业热情,突破性的创新便应运而生。Lukera能源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分享了他投身并领导这家致力于变革清洁燃料生产公司的动人故事。他的旅程不仅关乎商业,更专注于推动全球实质性变革,而这一切,都始于家庭。 使命驱动对布莱恩而言,Lukera能源的使命源于一次痛苦却具有转折性的经历。“几年前,我当时只有一岁的女儿不幸患上重病。她最终住进了儿童重症监护室,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而呼吸困难——这种病毒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带来了类似的呼吸系统挑战,”他回忆道。虽然他的女儿康复了,但那次磨难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哮喘,让每一个雾霾天都成为一个严峻的提醒,提醒着我们社会面临的空气质量挑战。 “那是一次警醒,”布莱恩解释道。“作为一名父亲和科学家,我意识到,如果我有能力创造更清洁、更健康的空气,我就必须采取行动。我需要帮助世界——更重要的是,帮助我的女儿——更轻松地呼吸。” 这个行动召唤成为了Lukera能源的驱动力,激励着公司致力于能源领域的创新,并提供清洁燃料解决方案,同时避免传统方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用“碳负排放”燃料颠覆现状在Lukera能源,布莱恩和他的团队致力于颠覆传统燃料生产模式。该公司突破性的技术能够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为清洁燃料,其能源效率比许多现有绿色工业高出最多10倍。 “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生产当今社会依赖的燃料时,不仅不会消耗更多能源,反而能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布莱恩解释道。这种高效转换带来的不仅是更低的能源成本和更少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净负排放过程——意味着燃料生产本身就在积极净化环境。 Lukera能源正在开发的燃料将在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其技术不仅旨在为工业提供动力,更是通过减少整体碳足迹,为改善全球气候贡献力量。 核心业务重点:规模化与市场准备Lukera能源的核心支柱是技术规模化和市场需求验证的双重关注。布莱恩强调,从实验室规模实验转向商业规模生产至关重要。 “在烧杯中展示有前途的反应是一回事,”他说,”但展示公斤级生产才是真正让我们的客户和投资者兴奋的地方。”这意味着将早期创新转化为预试点项目,为更大规模的应用提供概念验证。 同样重要的是对竞争格局的评估。Lukera能源旨在提供能与现有高污染能源竞争的清洁燃料,同时不向消费者收取绿色溢价。他们的方法旨在颠覆长期依赖大规模、高能耗工艺的行业。 Lukera Energy pioneers innovative renewable solutions in solar, wind, and biomass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reliable, clean power to off-grid communities., Image credit: Lukera Energy 跨行业拓展与未来布局Lukera能源的技术将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转化为甲醇、长链醇和烷烃等清洁燃料。这一工艺特别适合那些致力于减少碳足迹同时确保能源供应稳定的行业。主要目标市场包括石油化工、运输、能源生产等重工业,以及寻求利用闲置天然气的油气行业。公司通过直接接触这些行业、与行业领袖合作,并展示实际案例来证明其技术如何减少排放并创造增值产品。 未来五到十年,公司将持续提升温室气体转化技术的效率和规模化能力,同时探索整合可再生能源以提高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他们计划扩大产品范围,包括甲醇、各类醇类和高价值烷烃,为工业提供多样化、可持续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布莱恩指出,他们的产品应用范围超越传统能源市场。”例如,部分燃料可直接用于农业——作为肥料的关键成分,另一些则专门用于航运业,替代高碳船用燃油,”他解释道。这项技术的多用途性意味着它可以为火车、卡车到轮船提供动力,甚至可作为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前体。通过瞄准广泛的行业,Lukera能源不仅提供更清洁的能源,还为不同行业的独特需求提供定制解决方案。 打造精英团队与可持续供应链 Lukera能源的创新由一支卓越团队驱动。”我们目前有4名科学家、4名业务开发专家和一位关键的化学工程师,”布莱恩介绍道。这支跨学科团队拥有化学、化工和商业战略等专业知识,在评估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的知识产权并扩大最有前景项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洁空气,大胆创新:赋能家庭,激励未来 – 对话Lukera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 Read More »

The Gateway by Joanna L Steidle

御风而行: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的空中摄影革新之路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Russell Mercier 御风而行: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的空中摄影革新之路 在当代航拍界,一位女性正以独特视角重新定义着这门艺术。她就是全球十位DJI女性创作者之一的乔安娜·L·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从单亲妈妈到航拍大师的蜕变,诠释了追梦之路的无限可能。她巧妙地融合科技与艺术,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The Gateway: Top down aerial drone photo of a spinner shark creating a gateway into a school of menhaden fish in the Atlantic Ocean, Southampton, NY., Image credit: Joanna L Steidle 2024年,她的作品《入口》(The Gateway)惊艳西耶纳无人机摄影大赛(Siena Drone Photography Awards)。画面中,一条旋转鲨优雅穿梭于银色鱼群之中,这令人屏息的瞬间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彰显了她捕捉稍纵即逝画面的非凡功力,奠定了她在全球航拍艺术领域的地位。 近日专访中,史黛德分享了她与汉普顿斯海岸的深厚情缘。在她的镜头下,先进科技与自然之美完美交融。她不仅是一位摄影师,更是一位用航拍诉说环保故事的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奇妙世界。 Vibrant Speckled Way: Top down drone

御风而行: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的空中摄影革新之路 Read More »

The Nikola Tesla Museum's elliptical roof design draws inspiration from magnetic fields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获选设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特斯拉博物馆

The proposed conversion of a historic Serbian mill in Belgrade, Serbia, designed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flowing lines of magnetic fields. Image credit: Zaha Hadid Architects. 传承特斯拉遗产,复兴贝尔格莱德工业历史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天际线即将迎来一座瞩目新地标。享誉全球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携手当地设计团队Bureau Cube Partners,在一场备受关注的国际竞图中脱颖而出,将为这座欧洲古城打造全新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将在历史悠久的米兰·瓦帕造纸厂旧址上重获新生,更将成为向这位电机工程奇才致敬的当代建筑杰作。这项极具前瞻性的改造工程,不仅延续了贝尔格莱德的工业遗产,更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尼古拉·特斯拉:照亮现代世界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堪称现代科技的奠基者之一。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创了交流电系统,彻底改变了人类使用电力的方式。这项发明至今仍是全球电网的核心技术,支撑著我们的现代生活。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特斯拉线圈,并为无线通讯、无线电、雷达和远端遥控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虽然特斯拉生前未获应有的重视,但他的天才思想如今深刻影响著人工智慧、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和量子运算等前沿领域。新建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将通过沉浸式体验,带领参观者领略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以及他那些超越时代的创新理念。 The historic masonry chimney will be preserv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design. Image credit: Zaha Hadid Architects 从工业遗址到科技殿堂:一座百年老厂房的新生始建于1924年的米兰瓦帕造纸厂(Milan Vapa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获选设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特斯拉博物馆 Read More »

Green Dance, 132x`189cm by Kuo, Hsin-i, Painter, Artist, Taiwan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在一池靜謐的水域深處,宇宙的奧秘悄然展現。對台灣藝術家郭心漪而言,一方池塘既是觀察的場域,也是心靈的投射。她的傑作《綠之舞》(137x189cm)捕捉的不僅是荷葉如翡翠般漂浮、粉蓮綻放的自然之美,更是一種「心動,水不動」的哲思境界。當她細膩描繪水面的漣漪、光影與紋理,每一筆觸都彷彿與這方微觀宇宙進行著深刻的對話。 Green Dance, 132x`189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創作對郭心漪而言是一種靜心的修行。從伊塔洛·卡爾維諾「靈魂常在表面」的洞見汲取靈感,她不執著於技法的展現,而是讓畫筆隨內心的節奏自然流動。她以精湛的水彩造詣,將池塘看似平凡的表象,昇華為一場關於生命輪迴的冥想。在她的畫作中,水面宛若心靈之鏡,色彩與形式的變化,微妙地暗示著內在的波瀾與寧靜。 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郭心漪獲得諸多崇高榮譽,包括台灣國際大墩美展水彩類首獎和美國水彩學會獎等。她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從台北101的宏偉空間到土耳其、西班牙等文化中心。然而,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些看似平靜的池塘描繪。顏料在紙上暈染,如同思緒般自由流淌,交織成一首超越維度的視覺詩篇,訴說著藝術家如何透過對自然的凝視,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心理想的境界。 近期,我們有幸與郭心漪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探尋她的藝術歷程、創作理念,以及她如何在一方池塘中尋覓宇宙與心靈的交匯點。 Cleared up, 180x11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創作理念與視覺語言: 問:您如何將「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一哲思,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彙,在作品中加以呈現?答:「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句話是由台灣文學史家陳芳明教授在觀看我的畫作後所表達的形容詞。然而對我來說,一方池塘猶如宇宙的縮影,形上形下,有形無形的萬物皆匯聚於此。「我」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觀察著這一方宇宙,也與這方宇宙連結,用心中的畫筆彼此溝通、交融。當我描繪水面波動的細節,例如漣漪、反光或水紋,我想讓觀者感受到水的生命力與流動性,也許是這部份反映了「水動」的特質。創作本身即是一種靜心的過程,我的構圖常給人一種寧靜、平穩的氛圍,在繪畫時我不刻意追求高超的技法,而是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當下,只讓手中的筆自然隨內心的節奏移動,也許是這種「心不動」的狀態直接反映在作品的視覺語言中。面對實際的景象,如何突破現實的三維世界,轉化成更高維度的理想境界,除了作畫時專一精神,排除所有雜念之外,還要不斷地在精神上提高感受,彷彿自己已置身在腦中創生的世界裏。我通過觀察自然,捕捉池塘水面光影變化的瞬間,顯示內心的感受如何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解讀。在畫作中,水面好比象徵心靈的鏡子,通過色彩與形式的變化暗示心境的波動或平靜,將客觀自然的面貌,轉變成內在所顯現的池塘,「心動,水不動」的形容大概是這樣來的吧! Colorful, 75x105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色彩在您的作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您而言,色彩的本質與意義為何?它如何承載您的情感與思想?答:色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與神奇的維度。色彩可以用來表達情緒與感受,反過來色彩也能引動觀看者的情緒與感受。在視覺功能正常的狀態下,色彩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身體肌肉與心理狀態甚至神經性的反應,在現代,色彩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應用,然而在藝術的領域中,色彩的使用卻能夠反應創作者的意識狀態、感受能力甚至個性特色⋯等,色彩的情感張力和象徵意義亦能夠直接觸及觀者的內心,傳遞言語無法表達的情感與哲思。真實世界的大自然與各種物質的形態與色彩,在一般人的視覺邏輯中都是既定的固有色,而傑出的藝術家們透過靈活的運用色彩與主題來顯化內心的精神世界,甚至吸引觀者的視覺並擄獲其內心引發共鳴,如此的感動即是藝術的力量。當我將圖紙用鉛筆構圖好後不會著急上色,而是先將感官慢下來、靜下心,然後專注直視圖紙來觀想並醞釀這幅作品的色彩調性,視當時的精神狀態與當下的心緒,腦中會自然浮現出相應的色相,相對於學識型的色彩控制,我更信任內在直覺的帶領,我喜歡一種能和所有顏料工具用品合作的感覺,創作過程中常在內心與這些物質對話。總之,在我的創作中,色彩不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承載了對存在、情感和記憶的深刻反思。透過色彩的層疊與流動,承載著記憶中朦朧與清晰的交替,也是表達自我、溝通內外世界的重要工具。 Koi Pond, 153x15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您曾言:「創作是療癒心靈的儀式,是與自心溝通的途徑。」在創作「池塘系列」的過程中,您如何擺脫理性框架的束縛,引導潛意識自然地融入創作,進而形塑作品的樣貌?答: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偏向個體化與形而上,我盡量試著用文字表達出來。我反思著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更多依賴當下的直覺與情感,而非過度計劃或理性分析,盡量讓自己的感受自由流動,用畫筆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內心波動,將潛意識轉化為視覺語言。創作的過程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過程,通過放下對結果的預期,進入俗稱的一種心流狀態,讓潛意識主導來形塑作品的樣貌。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積累,自然會形成每個個體的生命厚度與廣度和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後天對自我的覺察與身心靈的學習,能引領我一步步解析「真實」的樣貌,將創作的過程當成靜心的時刻,讓自己沉浸在畫布與顏料之間,透過描繪池塘的各種面貌,探索內心的反映與世界的交互,讓我得以自由地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穿梭,也許這就是從事藝術最寶貴的精神了。 Valley of the Wind, 113x200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技法與表現: 問:水彩技法素以難以駕馭著稱,您是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使其在靜止的畫面中仍散發出靈動的生命力?答:靈動的生命力是對我的謬讚,這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形容詞。首先,打從創作以來,我就覺得所有的媒材沒有所謂的高低或難易之分,而難以駕馭這個詞通常都是因為想學習某種畫法或模仿某個大師的作品,因為難以達成而覺得無法駕馭,就覺得材料或畫法不簡單什麼的,其實這只是對使用的材料不夠熟悉而已。我沒有特定的技法,因為每當創作開始時,都會採取不同的計劃和方法,我覺得技法是在解決創作過程中的畫面問題,而非彰顯技法。我並非美術科班出身,曾經零星學過幾堂水彩課程,後來體認到技法可以學習,創作卻是教不來的,因為創作是絕對個人的生命加總體驗,所以重點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這個問題,我只能這麼回答:試著將自己的意識在有限的物質世界中無限擴展吧!如同我的不同作品,有人說有些像油畫,有的像膠彩,也有誤認為水墨,而我會說我的作品是以水性複合媒材完成的,因為只要是水性的材料,我都會加入使用。藝術創作是一種將思想轉化為具體形式的過程,而對媒材的深入探討與辯證則是藝術家創作本質的核心所在。 A Journey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