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在一池靜謐的水域深處,宇宙的奧秘悄然展現。對台灣藝術家郭心漪而言,一方池塘既是觀察的場域,也是心靈的投射。她的傑作《綠之舞》(137x189cm)捕捉的不僅是荷葉如翡翠般漂浮、粉蓮綻放的自然之美,更是一種「心動,水不動」的哲思境界。當她細膩描繪水面的漣漪、光影與紋理,每一筆觸都彷彿與這方微觀宇宙進行著深刻的對話。 Green Dance, 132x`189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創作對郭心漪而言是一種靜心的修行。從伊塔洛·卡爾維諾「靈魂常在表面」的洞見汲取靈感,她不執著於技法的展現,而是讓畫筆隨內心的節奏自然流動。她以精湛的水彩造詣,將池塘看似平凡的表象,昇華為一場關於生命輪迴的冥想。在她的畫作中,水面宛若心靈之鏡,色彩與形式的變化,微妙地暗示著內在的波瀾與寧靜。 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郭心漪獲得諸多崇高榮譽,包括台灣國際大墩美展水彩類首獎和美國水彩學會獎等。她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從台北101的宏偉空間到土耳其、西班牙等文化中心。然而,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些看似平靜的池塘描繪。顏料在紙上暈染,如同思緒般自由流淌,交織成一首超越維度的視覺詩篇,訴說著藝術家如何透過對自然的凝視,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心理想的境界。 近期,我們有幸與郭心漪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探尋她的藝術歷程、創作理念,以及她如何在一方池塘中尋覓宇宙與心靈的交匯點。 Cleared up, 180x11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創作理念與視覺語言: 問:您如何將「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一哲思,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彙,在作品中加以呈現?答:「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句話是由台灣文學史家陳芳明教授在觀看我的畫作後所表達的形容詞。然而對我來說,一方池塘猶如宇宙的縮影,形上形下,有形無形的萬物皆匯聚於此。「我」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觀察著這一方宇宙,也與這方宇宙連結,用心中的畫筆彼此溝通、交融。當我描繪水面波動的細節,例如漣漪、反光或水紋,我想讓觀者感受到水的生命力與流動性,也許是這部份反映了「水動」的特質。創作本身即是一種靜心的過程,我的構圖常給人一種寧靜、平穩的氛圍,在繪畫時我不刻意追求高超的技法,而是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當下,只讓手中的筆自然隨內心的節奏移動,也許是這種「心不動」的狀態直接反映在作品的視覺語言中。面對實際的景象,如何突破現實的三維世界,轉化成更高維度的理想境界,除了作畫時專一精神,排除所有雜念之外,還要不斷地在精神上提高感受,彷彿自己已置身在腦中創生的世界裏。我通過觀察自然,捕捉池塘水面光影變化的瞬間,顯示內心的感受如何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解讀。在畫作中,水面好比象徵心靈的鏡子,通過色彩與形式的變化暗示心境的波動或平靜,將客觀自然的面貌,轉變成內在所顯現的池塘,「心動,水不動」的形容大概是這樣來的吧! Colorful, 75x105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色彩在您的作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您而言,色彩的本質與意義為何?它如何承載您的情感與思想?答:色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與神奇的維度。色彩可以用來表達情緒與感受,反過來色彩也能引動觀看者的情緒與感受。在視覺功能正常的狀態下,色彩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身體肌肉與心理狀態甚至神經性的反應,在現代,色彩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應用,然而在藝術的領域中,色彩的使用卻能夠反應創作者的意識狀態、感受能力甚至個性特色⋯等,色彩的情感張力和象徵意義亦能夠直接觸及觀者的內心,傳遞言語無法表達的情感與哲思。真實世界的大自然與各種物質的形態與色彩,在一般人的視覺邏輯中都是既定的固有色,而傑出的藝術家們透過靈活的運用色彩與主題來顯化內心的精神世界,甚至吸引觀者的視覺並擄獲其內心引發共鳴,如此的感動即是藝術的力量。當我將圖紙用鉛筆構圖好後不會著急上色,而是先將感官慢下來、靜下心,然後專注直視圖紙來觀想並醞釀這幅作品的色彩調性,視當時的精神狀態與當下的心緒,腦中會自然浮現出相應的色相,相對於學識型的色彩控制,我更信任內在直覺的帶領,我喜歡一種能和所有顏料工具用品合作的感覺,創作過程中常在內心與這些物質對話。總之,在我的創作中,色彩不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承載了對存在、情感和記憶的深刻反思。透過色彩的層疊與流動,承載著記憶中朦朧與清晰的交替,也是表達自我、溝通內外世界的重要工具。 Koi Pond, 153x15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您曾言:「創作是療癒心靈的儀式,是與自心溝通的途徑。」在創作「池塘系列」的過程中,您如何擺脫理性框架的束縛,引導潛意識自然地融入創作,進而形塑作品的樣貌?答: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偏向個體化與形而上,我盡量試著用文字表達出來。我反思著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更多依賴當下的直覺與情感,而非過度計劃或理性分析,盡量讓自己的感受自由流動,用畫筆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內心波動,將潛意識轉化為視覺語言。創作的過程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過程,通過放下對結果的預期,進入俗稱的一種心流狀態,讓潛意識主導來形塑作品的樣貌。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積累,自然會形成每個個體的生命厚度與廣度和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後天對自我的覺察與身心靈的學習,能引領我一步步解析「真實」的樣貌,將創作的過程當成靜心的時刻,讓自己沉浸在畫布與顏料之間,透過描繪池塘的各種面貌,探索內心的反映與世界的交互,讓我得以自由地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穿梭,也許這就是從事藝術最寶貴的精神了。 Valley of the Wind, 113x200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技法與表現: 問:水彩技法素以難以駕馭著稱,您是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使其在靜止的畫面中仍散發出靈動的生命力?答:靈動的生命力是對我的謬讚,這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形容詞。首先,打從創作以來,我就覺得所有的媒材沒有所謂的高低或難易之分,而難以駕馭這個詞通常都是因為想學習某種畫法或模仿某個大師的作品,因為難以達成而覺得無法駕馭,就覺得材料或畫法不簡單什麼的,其實這只是對使用的材料不夠熟悉而已。我沒有特定的技法,因為每當創作開始時,都會採取不同的計劃和方法,我覺得技法是在解決創作過程中的畫面問題,而非彰顯技法。我並非美術科班出身,曾經零星學過幾堂水彩課程,後來體認到技法可以學習,創作卻是教不來的,因為創作是絕對個人的生命加總體驗,所以重點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這個問題,我只能這麼回答:試著將自己的意識在有限的物質世界中無限擴展吧!如同我的不同作品,有人說有些像油畫,有的像膠彩,也有誤認為水墨,而我會說我的作品是以水性複合媒材完成的,因為只要是水性的材料,我都會加入使用。藝術創作是一種將思想轉化為具體形式的過程,而對媒材的深入探討與辯證則是藝術家創作本質的核心所在。 A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