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lina 艾德琳

The Nikola Tesla Museum's elliptical roof design draws inspiration from magnetic fields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获选设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特斯拉博物馆

The proposed conversion of a historic Serbian mill in Belgrade, Serbia, designed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flowing lines of magnetic fields. Image credit: Zaha Hadid Architects. 传承特斯拉遗产,复兴贝尔格莱德工业历史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天际线即将迎来一座瞩目新地标。享誉全球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携手当地设计团队Bureau Cube Partners,在一场备受关注的国际竞图中脱颖而出,将为这座欧洲古城打造全新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将在历史悠久的米兰·瓦帕造纸厂旧址上重获新生,更将成为向这位电机工程奇才致敬的当代建筑杰作。这项极具前瞻性的改造工程,不仅延续了贝尔格莱德的工业遗产,更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尼古拉·特斯拉:照亮现代世界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堪称现代科技的奠基者之一。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创了交流电系统,彻底改变了人类使用电力的方式。这项发明至今仍是全球电网的核心技术,支撑著我们的现代生活。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特斯拉线圈,并为无线通讯、无线电、雷达和远端遥控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虽然特斯拉生前未获应有的重视,但他的天才思想如今深刻影响著人工智慧、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和量子运算等前沿领域。新建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将通过沉浸式体验,带领参观者领略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以及他那些超越时代的创新理念。 The historic masonry chimney will be preserv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design. Image credit: Zaha Hadid Architects 从工业遗址到科技殿堂:一座百年老厂房的新生始建于1924年的米兰瓦帕造纸厂(Milan Vapa […]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获选设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特斯拉博物馆 Read More »

Green Dance, 132x`189cm by Kuo, Hsin-i, Painter, Artist, Taiwan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在一池靜謐的水域深處,宇宙的奧秘悄然展現。對台灣藝術家郭心漪而言,一方池塘既是觀察的場域,也是心靈的投射。她的傑作《綠之舞》(137x189cm)捕捉的不僅是荷葉如翡翠般漂浮、粉蓮綻放的自然之美,更是一種「心動,水不動」的哲思境界。當她細膩描繪水面的漣漪、光影與紋理,每一筆觸都彷彿與這方微觀宇宙進行著深刻的對話。 Green Dance, 132x`189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創作對郭心漪而言是一種靜心的修行。從伊塔洛·卡爾維諾「靈魂常在表面」的洞見汲取靈感,她不執著於技法的展現,而是讓畫筆隨內心的節奏自然流動。她以精湛的水彩造詣,將池塘看似平凡的表象,昇華為一場關於生命輪迴的冥想。在她的畫作中,水面宛若心靈之鏡,色彩與形式的變化,微妙地暗示著內在的波瀾與寧靜。 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郭心漪獲得諸多崇高榮譽,包括台灣國際大墩美展水彩類首獎和美國水彩學會獎等。她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從台北101的宏偉空間到土耳其、西班牙等文化中心。然而,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些看似平靜的池塘描繪。顏料在紙上暈染,如同思緒般自由流淌,交織成一首超越維度的視覺詩篇,訴說著藝術家如何透過對自然的凝視,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心理想的境界。 近期,我們有幸與郭心漪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探尋她的藝術歷程、創作理念,以及她如何在一方池塘中尋覓宇宙與心靈的交匯點。 Cleared up, 180x11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創作理念與視覺語言: 問:您如何將「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一哲思,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彙,在作品中加以呈現?答:「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句話是由台灣文學史家陳芳明教授在觀看我的畫作後所表達的形容詞。然而對我來說,一方池塘猶如宇宙的縮影,形上形下,有形無形的萬物皆匯聚於此。「我」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觀察著這一方宇宙,也與這方宇宙連結,用心中的畫筆彼此溝通、交融。當我描繪水面波動的細節,例如漣漪、反光或水紋,我想讓觀者感受到水的生命力與流動性,也許是這部份反映了「水動」的特質。創作本身即是一種靜心的過程,我的構圖常給人一種寧靜、平穩的氛圍,在繪畫時我不刻意追求高超的技法,而是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當下,只讓手中的筆自然隨內心的節奏移動,也許是這種「心不動」的狀態直接反映在作品的視覺語言中。面對實際的景象,如何突破現實的三維世界,轉化成更高維度的理想境界,除了作畫時專一精神,排除所有雜念之外,還要不斷地在精神上提高感受,彷彿自己已置身在腦中創生的世界裏。我通過觀察自然,捕捉池塘水面光影變化的瞬間,顯示內心的感受如何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解讀。在畫作中,水面好比象徵心靈的鏡子,通過色彩與形式的變化暗示心境的波動或平靜,將客觀自然的面貌,轉變成內在所顯現的池塘,「心動,水不動」的形容大概是這樣來的吧! Colorful, 75x105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色彩在您的作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您而言,色彩的本質與意義為何?它如何承載您的情感與思想?答:色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與神奇的維度。色彩可以用來表達情緒與感受,反過來色彩也能引動觀看者的情緒與感受。在視覺功能正常的狀態下,色彩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身體肌肉與心理狀態甚至神經性的反應,在現代,色彩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應用,然而在藝術的領域中,色彩的使用卻能夠反應創作者的意識狀態、感受能力甚至個性特色⋯等,色彩的情感張力和象徵意義亦能夠直接觸及觀者的內心,傳遞言語無法表達的情感與哲思。真實世界的大自然與各種物質的形態與色彩,在一般人的視覺邏輯中都是既定的固有色,而傑出的藝術家們透過靈活的運用色彩與主題來顯化內心的精神世界,甚至吸引觀者的視覺並擄獲其內心引發共鳴,如此的感動即是藝術的力量。當我將圖紙用鉛筆構圖好後不會著急上色,而是先將感官慢下來、靜下心,然後專注直視圖紙來觀想並醞釀這幅作品的色彩調性,視當時的精神狀態與當下的心緒,腦中會自然浮現出相應的色相,相對於學識型的色彩控制,我更信任內在直覺的帶領,我喜歡一種能和所有顏料工具用品合作的感覺,創作過程中常在內心與這些物質對話。總之,在我的創作中,色彩不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承載了對存在、情感和記憶的深刻反思。透過色彩的層疊與流動,承載著記憶中朦朧與清晰的交替,也是表達自我、溝通內外世界的重要工具。 Koi Pond, 153x15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您曾言:「創作是療癒心靈的儀式,是與自心溝通的途徑。」在創作「池塘系列」的過程中,您如何擺脫理性框架的束縛,引導潛意識自然地融入創作,進而形塑作品的樣貌?答: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偏向個體化與形而上,我盡量試著用文字表達出來。我反思著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更多依賴當下的直覺與情感,而非過度計劃或理性分析,盡量讓自己的感受自由流動,用畫筆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內心波動,將潛意識轉化為視覺語言。創作的過程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過程,通過放下對結果的預期,進入俗稱的一種心流狀態,讓潛意識主導來形塑作品的樣貌。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積累,自然會形成每個個體的生命厚度與廣度和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後天對自我的覺察與身心靈的學習,能引領我一步步解析「真實」的樣貌,將創作的過程當成靜心的時刻,讓自己沉浸在畫布與顏料之間,透過描繪池塘的各種面貌,探索內心的反映與世界的交互,讓我得以自由地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穿梭,也許這就是從事藝術最寶貴的精神了。 Valley of the Wind, 113x200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技法與表現: 問:水彩技法素以難以駕馭著稱,您是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使其在靜止的畫面中仍散發出靈動的生命力?答:靈動的生命力是對我的謬讚,這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形容詞。首先,打從創作以來,我就覺得所有的媒材沒有所謂的高低或難易之分,而難以駕馭這個詞通常都是因為想學習某種畫法或模仿某個大師的作品,因為難以達成而覺得無法駕馭,就覺得材料或畫法不簡單什麼的,其實這只是對使用的材料不夠熟悉而已。我沒有特定的技法,因為每當創作開始時,都會採取不同的計劃和方法,我覺得技法是在解決創作過程中的畫面問題,而非彰顯技法。我並非美術科班出身,曾經零星學過幾堂水彩課程,後來體認到技法可以學習,創作卻是教不來的,因為創作是絕對個人的生命加總體驗,所以重點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這個問題,我只能這麼回答:試著將自己的意識在有限的物質世界中無限擴展吧!如同我的不同作品,有人說有些像油畫,有的像膠彩,也有誤認為水墨,而我會說我的作品是以水性複合媒材完成的,因為只要是水性的材料,我都會加入使用。藝術創作是一種將思想轉化為具體形式的過程,而對媒材的深入探討與辯證則是藝術家創作本質的核心所在。 A Journey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Read More »

A groundbreaking study shows Rujm el-Hiri's orientation shifted due to geological movement, disproving it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Ben-Gurio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used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o reveal the site's original alignment,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its purpose by A groundbreaking study shows Rujm el-Hiri's orientation shifted due to geological movement, disproving it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Ben-Gurio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used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o reveal the site's original alignment,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its purpose

幽灵之轮的谜团:古代天文台还是别有玄机?

A groundbreaking study shows Rujm el-Hiri’s orientation shifted due to geological movement, disproving it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Ben-Gurio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used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o reveal the site’s original alignment,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its purpose. Credit: Abraham Graicer, Wikimedia Commons. 幽灵之轮的谜团:古代天文台还是别有玄机? 戈兰高地,旷野茫茫,一座古老的巨石建筑静静矗立,仿佛诉说着远古的秘密。它就是“幽灵之轮”(Rujm el-Hiri),巨石环环相扣,构成完美的同心圆,宛如鬼斧神工。千百年来,这座史前遗迹的建造者和用途一直是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和好奇的目光。 如今,特拉维夫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与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的考古学家通过创新合作揭开了这处神秘遗址的面纱。这项发表于《遥感》期刊的研究成果不仅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该建筑用途的认知,还揭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相——这座建筑在数千年来一直在我们脚下缓慢移动。 “幽灵之轮”究竟是史前天文观测台,抑或蕴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奥秘?让我们跟随特拉维夫大学地球物理系的首席研究员列夫·埃佩尔鲍姆教授(Prof.

幽灵之轮的谜团:古代天文台还是别有玄机? Read More »

A groundbreaking study shows Rujm el-Hiri's orientation shifted due to geological movement, disproving it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Ben-Gurio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used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o reveal the site's original alignment,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its purpose by A groundbreaking study shows Rujm el-Hiri's orientation shifted due to geological movement, disproving it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Ben-Gurio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used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o reveal the site's original alignment,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its purpose

The Mystery of the ‘Wheel of Ghosts’: Ancient Observatory or Something Else?

High atop the windswept plateaus of the Golan Heights, an ancient megalithic structure has long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archaeologists and mystics alike. Its massive stones, arranged in perfect concentric circles, earned it the haunting name “Wheel of Ghosts”…

The Mystery of the ‘Wheel of Ghosts’: Ancient Observatory or Something Else? Read More »

Microscopic Portrait of a Mouse Small Intestine. Fourth Place, 2024 Nikon Small World Competition by Dr. Amy Engevik, Biologist, GI Tract Researcher, USA

显微镜下的意外之美:染色失误成就获奖佳作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Dr. Amy Engevik 显微镜下的意外之美:染色失误成就获奖佳作 你是否曾想过,一次小小的实验失误,竟能在显微世界中创造出如此绚丽的艺术?对艾米·恩格维克博士而言,这个美丽的意外源于一次染色实验。当她在处理小鼠小肠切片时的一个「失误」,竟意外捕捉到了一幅令人惊艳的显微影像,更凭借这张作品荣获2024年尼康「微观世界」摄影大赛第四名的殊荣! 这项荟萃全球顶尖显微摄影作品的赛事,每年都吸引著无数摄影师和科学家参与。恩格维克博士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幅迷人的影像中,鲜艳的紫色与青色交织,宛如一幅抽象派大师的杰作,而非一般的科学样本。在显微镜下,整齐排列的肠道结构,如同一片梦幻般的森林,缓缓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不禁让人感叹: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往往就诞生于不经意间。 Microscopic Portrait of a Mouse Small Intestine. Fourth Place, 2024 Nikon Small World Competition, Image credit: Dr. Amy Engevik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其实是个意外的收获,” 恩格维克博士笑着回忆道,“我的主要染色剂失效了,但备用染色剂却揭示了非凡的一幕。” 这一幕,正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肠绒毛—— 这些微小的、指状的突起, 帮助我们的身体吸收营养物质, 而它们如此完美排列的景象, 却是极为罕见。 作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恩格维克博士毕生致力于探索肠胃健康的奥秘。在她的研究生涯中,她拍摄了数千张显微照片, 记录着精妙的细胞世界, 那里蕴藏着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 尽管她的工作极其严谨, 但也常常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美, 正如她那张获得尼康大赛认可的图像所展示的那样。 然而, 她成为消化道领域领先研究者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家族传承,科研先锋探索科学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恩格维克家族的血脉之中。她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 而她的姐妹们也都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一位是微生物学家, 也是她现在的研究伙伴;另一位是病毒学家, 她们同样也保持着研究合作。 似乎从出生起, 恩格维克就注定要走上科学之路。 然而, 直到她在辛辛那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 她才在一个意想不到的研究领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 “我原本打算研究乳腺癌,”

显微镜下的意外之美:染色失误成就获奖佳作 Read More »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Studio, Architecture firm, London, UK

西安新地标:传统瓷艺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Studio, Image credit: Qingyan Zhu 西安新地标:传统瓷艺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在拥有举世闻名兵马俑的西安市,一座引人注目的新建筑正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总部位于伦敦、以创意大型项目著称的Heatherwick建筑工作室刚刚揭开了他们最新作品的面纱:西安文化商务中心区(CCBD)。这个占地15.5万平方米的大型项目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陶瓷工艺等,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 Xi’an CCBD, Image credit: Heatherwick Studio 这个项目致力于传承西安悠久的陶瓷文化传统,建筑外观使用了超过10万片特制的釉面砖,覆盖在建筑的外墙、立柱和弧形横梁上。Heatherwick工作室与当地的砖瓦匠人密切合作,创作了无数试件,以达到理想的色彩和质地组合。这些砖瓦不仅供人观赏,参观者还可以近距离触摸,形成独特的互动体验。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Studio, Image credit: Luis Sacristan Murga 工作室创始人托马斯·希瑟威克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我们想要创造的不仅仅是独立的建筑群——我们看到了打造一个独特的三维城市景观的机会。” 这一愿景通过将商店、办公室、住宅和绿地无缝整合在不同层面上得以实现。建筑群并非彼此分离,而是流畅地连接在一起,创造出希瑟威克所说的”一个非凡的新型公共空间”。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Studio, Image credit: Qingyan Zhu 开发项目的核心是西安树,这个57米高的垂直花园既是视觉焦点,也是生态展示的典范。它有56个升高的”花瓣”,每个花瓣都支撑着独特的阶梯式花园。人们可以探索受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貌启发的植物环境——从北极般的景观到草原——同时欣赏西安的城市全景。西安树不仅是工程学的成就,更是城市植物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Studio, Image credit: Qingyan Zhu 西安文化商务中心区已成为西安的新地标,其轮廓借鉴了中国寺庙建筑的设计元素,向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致敬。设计也非常注重人的体验,包括探索路径、观景点和隐秘的庭院,还有精心设计的细节,如釉面电梯按钮和手工雕刻的木质扶手。 合伙人马特·卡什指出:”大型开发项目往往给人压抑感,缺乏个性。我们希望为这个项目注入城市在时间流逝中自然形成的特色和质感。”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西安新地标:传统瓷艺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Read More »

Xi'an CCBD by Heatherwick Studio, Architecture firm, London, UK

Xi’an’s New Landmark: Heatherwick Studio Blends Vertical Gardens with Traditional Tilework

In the city of Xi’an, home to the famous Terracotta Warriors, a striking new building is transforming the city’s appearance. The architectural firm Heatherwick Studio, based in London and known for their creative major projects, has just revealed their latest work: the Xi’an Centre Culture Business District (CCBD)…

Xi’an’s New Landmark: Heatherwick Studio Blends Vertical Gardens with Traditional Tilework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