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lina 艾德琳

Gondole Nautile I by Stephen Pon, Glass Artist, Canada

穿越时空的玻璃:史蒂芬·庞(Stephen Pon)的人性寻迹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穿越时空的玻璃:史蒂芬·庞(Stephen Pon)的人性寻迹 在魁北克凛冬刺骨中,即使零下三十五度的严寒也无法凝滞史蒂芬·庞(Stephen Pon)工作室里流淌的炽热温暖。炉火翻腾的炽焰,交织着艺术家本人如同玻璃般清澈优雅的气质,将工作室幻化成一方温暖的避风港。在这座艺术的圣殿里,庞以玻璃为语言,将转瞬即逝的温度,凝练成永恒的艺术。 他的作品宛如时光容器,晶莹剔透的玻璃人形在光影交错间翩然游弋,如凝固的舞者,在无声中诉说生命的律动。庞赋予冰冷的玻璃以灵魂——那些漂浮、舞动、交织的形态,在这片透明的宇宙中,执着地探寻永恒的真谛,无声地诉说着关于人性的深邃寓言。 Gondole 2,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从金融到玻璃:一段蜕变之旅庞从银行家到玻璃艺术大师的转变,是一段深刻的自我救赎之旅。三十多岁时,尽管拥有稳定的事业和家庭,内心的空虚和抑郁却驱使他重拾艺术梦想。他毅然选择了蒙特利尔Espace VERRE玻璃艺术学校,在这里,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熔炉。 二十多年来,他将自己投入玻璃艺术的怀抱,在创造性的冒险中找到了生命的热度。从最初的不确定到技艺的纯熟,庞用炙热的玻璃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也铸就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Odyssey,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玻璃中的双重交响在庞的工作室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交相辉映。玻璃吹制是一场激情的合奏——他与三位工匠的默契配合,让高温中的玻璃在呼吸间化作细长优雅的形态,最长可达八英尺。”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艺术,”他说,”每个动作都必须准确而迅捷,团队的呼吸必须合而为一。” 而窑铸则是一曲独奏的冥想。在这里,200磅熔融的玻璃通过失蜡工艺,在艺术家的精心雕琢下渐次成形。即使从艺四分之一世纪,每次开窑仍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冒险。”这种不确定性,”庞微笑着说,”正是艺术最迷人之处。” 每件作品的诞生都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历程,因为模具会在创作中破碎,如同蝴蝶破茧而出,留下永恒的瞬间。 Navire joanne 2023,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神话与叙事之境:玻璃中的史诗在庞的玻璃方舟中,神话与现实交织成诗。他细长的器型系列化身为漂浮的寓言,沉思的人形在玻璃河流中穿行,既显露人性的坚韧,又暗示生命的无常。 “艺术不应止于视觉的愉悦,”他说,”我试图用玻璃讲述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那些关于人类如何在命运长河中相互扶持的传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微型剧场,演绎着关于生存、希望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Constellation serie: Orion, Image credit: Stephen Pon 星空之梦:玻璃宇宙的低语《星群》系列(Constellation series)是庞对夜空的深邃冥想。在通透的玻璃中,人形如星辰般升腾,描绘出震撼心灵的宇宙图谱。”仰望星空时,”他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光芒,更是人类文明的航标。” 每件作品都框住无限。光线穿透玻璃,跨越星际距离,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转化为艺术。在庞看来,人类旅程恰如群星——脆弱的生命在浩瀚未知中寻找永恒意义。 这些作品成为穿越时空的桥梁,让观者触摸到关于人性的永恒真理,古老智慧在此与当代思考交汇。 Sous la Voie Lactée Under the Milky

穿越时空的玻璃:史蒂芬·庞(Stephen Pon)的人性寻迹 Read More »

Lukera Energy, a pioneer in innovative renewable solutions in solar, wind, and biomass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reliable, clean power to off-grid communities, USA

清洁空气,大胆创新:赋能家庭,激励未来 – 对话Lukera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Brian Worfolk, CEO of Lukera Energy 清洁空气,大胆创新:赋能家庭,激励未来 – 对话Lukera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 当个人危机激发职业热情,突破性的创新便应运而生。Lukera能源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分享了他投身并领导这家致力于变革清洁燃料生产公司的动人故事。他的旅程不仅关乎商业,更专注于推动全球实质性变革,而这一切,都始于家庭。 使命驱动对布莱恩而言,Lukera能源的使命源于一次痛苦却具有转折性的经历。“几年前,我当时只有一岁的女儿不幸患上重病。她最终住进了儿童重症监护室,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而呼吸困难——这种病毒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带来了类似的呼吸系统挑战,”他回忆道。虽然他的女儿康复了,但那次磨难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哮喘,让每一个雾霾天都成为一个严峻的提醒,提醒着我们社会面临的空气质量挑战。 “那是一次警醒,”布莱恩解释道。“作为一名父亲和科学家,我意识到,如果我有能力创造更清洁、更健康的空气,我就必须采取行动。我需要帮助世界——更重要的是,帮助我的女儿——更轻松地呼吸。” 这个行动召唤成为了Lukera能源的驱动力,激励着公司致力于能源领域的创新,并提供清洁燃料解决方案,同时避免传统方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用“碳负排放”燃料颠覆现状在Lukera能源,布莱恩和他的团队致力于颠覆传统燃料生产模式。该公司突破性的技术能够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为清洁燃料,其能源效率比许多现有绿色工业高出最多10倍。 “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生产当今社会依赖的燃料时,不仅不会消耗更多能源,反而能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布莱恩解释道。这种高效转换带来的不仅是更低的能源成本和更少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净负排放过程——意味着燃料生产本身就在积极净化环境。 Lukera能源正在开发的燃料将在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其技术不仅旨在为工业提供动力,更是通过减少整体碳足迹,为改善全球气候贡献力量。 核心业务重点:规模化与市场准备Lukera能源的核心支柱是技术规模化和市场需求验证的双重关注。布莱恩强调,从实验室规模实验转向商业规模生产至关重要。 “在烧杯中展示有前途的反应是一回事,”他说,”但展示公斤级生产才是真正让我们的客户和投资者兴奋的地方。”这意味着将早期创新转化为预试点项目,为更大规模的应用提供概念验证。 同样重要的是对竞争格局的评估。Lukera能源旨在提供能与现有高污染能源竞争的清洁燃料,同时不向消费者收取绿色溢价。他们的方法旨在颠覆长期依赖大规模、高能耗工艺的行业。 Lukera Energy pioneers innovative renewable solutions in solar, wind, and biomass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reliable, clean power to off-grid communities., Image credit: Lukera Energy 跨行业拓展与未来布局Lukera能源的技术将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转化为甲醇、长链醇和烷烃等清洁燃料。这一工艺特别适合那些致力于减少碳足迹同时确保能源供应稳定的行业。主要目标市场包括石油化工、运输、能源生产等重工业,以及寻求利用闲置天然气的油气行业。公司通过直接接触这些行业、与行业领袖合作,并展示实际案例来证明其技术如何减少排放并创造增值产品。 未来五到十年,公司将持续提升温室气体转化技术的效率和规模化能力,同时探索整合可再生能源以提高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他们计划扩大产品范围,包括甲醇、各类醇类和高价值烷烃,为工业提供多样化、可持续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布莱恩指出,他们的产品应用范围超越传统能源市场。”例如,部分燃料可直接用于农业——作为肥料的关键成分,另一些则专门用于航运业,替代高碳船用燃油,”他解释道。这项技术的多用途性意味着它可以为火车、卡车到轮船提供动力,甚至可作为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前体。通过瞄准广泛的行业,Lukera能源不仅提供更清洁的能源,还为不同行业的独特需求提供定制解决方案。 打造精英团队与可持续供应链 Lukera能源的创新由一支卓越团队驱动。”我们目前有4名科学家、4名业务开发专家和一位关键的化学工程师,”布莱恩介绍道。这支跨学科团队拥有化学、化工和商业战略等专业知识,在评估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的知识产权并扩大最有前景项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洁空气,大胆创新:赋能家庭,激励未来 – 对话Lukera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沃克福(Brian Worfolk) Read More »

Lukera Energy, a pioneer in innovative renewable solutions in solar, wind, and biomass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reliable, clean power to off-grid communities, USA

Clean Air, Bold Innovations: Empowering Families, Energizing the Future – A Conversation with Brian Worfolk, CEO of Lukera Energy

When a personal crisis fuels professional passion,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 can follow. Brian Worfolk, CEO of Lukera Energy, shares the compelling story behind his decision to join—and lead—a company…

Clean Air, Bold Innovations: Empowering Families, Energizing the Future – A Conversation with Brian Worfolk, CEO of Lukera Energy Read More »

The Gateway by Joanna L Steidle

御风而行: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的空中摄影革新之路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Russell Mercier 御风而行: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的空中摄影革新之路 在当代航拍界,一位女性正以独特视角重新定义着这门艺术。她就是全球十位DJI女性创作者之一的乔安娜·L·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从单亲妈妈到航拍大师的蜕变,诠释了追梦之路的无限可能。她巧妙地融合科技与艺术,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The Gateway: Top down aerial drone photo of a spinner shark creating a gateway into a school of menhaden fish in the Atlantic Ocean, Southampton, NY., Image credit: Joanna L Steidle 2024年,她的作品《入口》(The Gateway)惊艳西耶纳无人机摄影大赛(Siena Drone Photography Awards)。画面中,一条旋转鲨优雅穿梭于银色鱼群之中,这令人屏息的瞬间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彰显了她捕捉稍纵即逝画面的非凡功力,奠定了她在全球航拍艺术领域的地位。 近日专访中,史黛德分享了她与汉普顿斯海岸的深厚情缘。在她的镜头下,先进科技与自然之美完美交融。她不仅是一位摄影师,更是一位用航拍诉说环保故事的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奇妙世界。 Vibrant Speckled Way: Top down drone

御风而行:史黛德(Joanna L. Steidle)的空中摄影革新之路 Read More »

The Nikola Tesla Museum's elliptical roof design draws inspiration from magnetic fields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获选设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特斯拉博物馆

The proposed conversion of a historic Serbian mill in Belgrade, Serbia, designed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flowing lines of magnetic fields. Image credit: Zaha Hadid Architects. 传承特斯拉遗产,复兴贝尔格莱德工业历史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天际线即将迎来一座瞩目新地标。享誉全球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携手当地设计团队Bureau Cube Partners,在一场备受关注的国际竞图中脱颖而出,将为这座欧洲古城打造全新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将在历史悠久的米兰·瓦帕造纸厂旧址上重获新生,更将成为向这位电机工程奇才致敬的当代建筑杰作。这项极具前瞻性的改造工程,不仅延续了贝尔格莱德的工业遗产,更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尼古拉·特斯拉:照亮现代世界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堪称现代科技的奠基者之一。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创了交流电系统,彻底改变了人类使用电力的方式。这项发明至今仍是全球电网的核心技术,支撑著我们的现代生活。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特斯拉线圈,并为无线通讯、无线电、雷达和远端遥控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虽然特斯拉生前未获应有的重视,但他的天才思想如今深刻影响著人工智慧、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和量子运算等前沿领域。新建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将通过沉浸式体验,带领参观者领略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以及他那些超越时代的创新理念。 The historic masonry chimney will be preserv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design. Image credit: Zaha Hadid Architects 从工业遗址到科技殿堂:一座百年老厂房的新生始建于1924年的米兰瓦帕造纸厂(Milan Vapa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获选设计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特斯拉博物馆 Read More »

Green Dance, 132x`189cm by Kuo, Hsin-i, Painter, Artist, Taiwan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Self portrait,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在一池靜謐的水域深處,宇宙的奧秘悄然展現。對台灣藝術家郭心漪而言,一方池塘既是觀察的場域,也是心靈的投射。她的傑作《綠之舞》(137x189cm)捕捉的不僅是荷葉如翡翠般漂浮、粉蓮綻放的自然之美,更是一種「心動,水不動」的哲思境界。當她細膩描繪水面的漣漪、光影與紋理,每一筆觸都彷彿與這方微觀宇宙進行著深刻的對話。 Green Dance, 132x`189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創作對郭心漪而言是一種靜心的修行。從伊塔洛·卡爾維諾「靈魂常在表面」的洞見汲取靈感,她不執著於技法的展現,而是讓畫筆隨內心的節奏自然流動。她以精湛的水彩造詣,將池塘看似平凡的表象,昇華為一場關於生命輪迴的冥想。在她的畫作中,水面宛若心靈之鏡,色彩與形式的變化,微妙地暗示著內在的波瀾與寧靜。 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郭心漪獲得諸多崇高榮譽,包括台灣國際大墩美展水彩類首獎和美國水彩學會獎等。她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從台北101的宏偉空間到土耳其、西班牙等文化中心。然而,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些看似平靜的池塘描繪。顏料在紙上暈染,如同思緒般自由流淌,交織成一首超越維度的視覺詩篇,訴說著藝術家如何透過對自然的凝視,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心理想的境界。 近期,我們有幸與郭心漪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探尋她的藝術歷程、創作理念,以及她如何在一方池塘中尋覓宇宙與心靈的交匯點。 Cleared up, 180x11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創作理念與視覺語言: 問:您如何將「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一哲思,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彙,在作品中加以呈現?答:「水動,心不動;心動,水不動」這句話是由台灣文學史家陳芳明教授在觀看我的畫作後所表達的形容詞。然而對我來說,一方池塘猶如宇宙的縮影,形上形下,有形無形的萬物皆匯聚於此。「我」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觀察著這一方宇宙,也與這方宇宙連結,用心中的畫筆彼此溝通、交融。當我描繪水面波動的細節,例如漣漪、反光或水紋,我想讓觀者感受到水的生命力與流動性,也許是這部份反映了「水動」的特質。創作本身即是一種靜心的過程,我的構圖常給人一種寧靜、平穩的氛圍,在繪畫時我不刻意追求高超的技法,而是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當下,只讓手中的筆自然隨內心的節奏移動,也許是這種「心不動」的狀態直接反映在作品的視覺語言中。面對實際的景象,如何突破現實的三維世界,轉化成更高維度的理想境界,除了作畫時專一精神,排除所有雜念之外,還要不斷地在精神上提高感受,彷彿自己已置身在腦中創生的世界裏。我通過觀察自然,捕捉池塘水面光影變化的瞬間,顯示內心的感受如何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解讀。在畫作中,水面好比象徵心靈的鏡子,通過色彩與形式的變化暗示心境的波動或平靜,將客觀自然的面貌,轉變成內在所顯現的池塘,「心動,水不動」的形容大概是這樣來的吧! Colorful, 75x105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色彩在您的作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您而言,色彩的本質與意義為何?它如何承載您的情感與思想?答:色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與神奇的維度。色彩可以用來表達情緒與感受,反過來色彩也能引動觀看者的情緒與感受。在視覺功能正常的狀態下,色彩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身體肌肉與心理狀態甚至神經性的反應,在現代,色彩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應用,然而在藝術的領域中,色彩的使用卻能夠反應創作者的意識狀態、感受能力甚至個性特色⋯等,色彩的情感張力和象徵意義亦能夠直接觸及觀者的內心,傳遞言語無法表達的情感與哲思。真實世界的大自然與各種物質的形態與色彩,在一般人的視覺邏輯中都是既定的固有色,而傑出的藝術家們透過靈活的運用色彩與主題來顯化內心的精神世界,甚至吸引觀者的視覺並擄獲其內心引發共鳴,如此的感動即是藝術的力量。當我將圖紙用鉛筆構圖好後不會著急上色,而是先將感官慢下來、靜下心,然後專注直視圖紙來觀想並醞釀這幅作品的色彩調性,視當時的精神狀態與當下的心緒,腦中會自然浮現出相應的色相,相對於學識型的色彩控制,我更信任內在直覺的帶領,我喜歡一種能和所有顏料工具用品合作的感覺,創作過程中常在內心與這些物質對話。總之,在我的創作中,色彩不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承載了對存在、情感和記憶的深刻反思。透過色彩的層疊與流動,承載著記憶中朦朧與清晰的交替,也是表達自我、溝通內外世界的重要工具。 Koi Pond, 153x153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問:您曾言:「創作是療癒心靈的儀式,是與自心溝通的途徑。」在創作「池塘系列」的過程中,您如何擺脫理性框架的束縛,引導潛意識自然地融入創作,進而形塑作品的樣貌?答: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偏向個體化與形而上,我盡量試著用文字表達出來。我反思著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更多依賴當下的直覺與情感,而非過度計劃或理性分析,盡量讓自己的感受自由流動,用畫筆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內心波動,將潛意識轉化為視覺語言。創作的過程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過程,通過放下對結果的預期,進入俗稱的一種心流狀態,讓潛意識主導來形塑作品的樣貌。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積累,自然會形成每個個體的生命厚度與廣度和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後天對自我的覺察與身心靈的學習,能引領我一步步解析「真實」的樣貌,將創作的過程當成靜心的時刻,讓自己沉浸在畫布與顏料之間,透過描繪池塘的各種面貌,探索內心的反映與世界的交互,讓我得以自由地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穿梭,也許這就是從事藝術最寶貴的精神了。 Valley of the Wind, 113x200cm, Image credit: Kuo, Hsin-i 關於技法與表現: 問:水彩技法素以難以駕馭著稱,您是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使其在靜止的畫面中仍散發出靈動的生命力?答:靈動的生命力是對我的謬讚,這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形容詞。首先,打從創作以來,我就覺得所有的媒材沒有所謂的高低或難易之分,而難以駕馭這個詞通常都是因為想學習某種畫法或模仿某個大師的作品,因為難以達成而覺得無法駕馭,就覺得材料或畫法不簡單什麼的,其實這只是對使用的材料不夠熟悉而已。我沒有特定的技法,因為每當創作開始時,都會採取不同的計劃和方法,我覺得技法是在解決創作過程中的畫面問題,而非彰顯技法。我並非美術科班出身,曾經零星學過幾堂水彩課程,後來體認到技法可以學習,創作卻是教不來的,因為創作是絕對個人的生命加總體驗,所以重點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將流動的顏料巧妙地凝固於畫布之上」這個問題,我只能這麼回答:試著將自己的意識在有限的物質世界中無限擴展吧!如同我的不同作品,有人說有些像油畫,有的像膠彩,也有誤認為水墨,而我會說我的作品是以水性複合媒材完成的,因為只要是水性的材料,我都會加入使用。藝術創作是一種將思想轉化為具體形式的過程,而對媒材的深入探討與辯證則是藝術家創作本質的核心所在。 A Journey

靈魂與表象的交會:郭心漪的水韻詩篇 Read More »